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库 > 正文

快手刷播放量免费平台

客服   dy抖音ks快手 自助商城点击进入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段伟朵 徐兵

裴熔熔 陈玉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10月19日下午,二十大新闻中心举办第三场集体采访。河南代表团新闻发言人、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周霁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介绍,河南坚决扛稳扛牢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已经连续5年粮食总产量突破1300亿斤。市场上1/2的火腿肠、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3/5的汤圆、7/10的水饺都是河南生产的。现在秋收已进入尾声,河南完全有把握今年粮食总产再超1300亿斤。

周霁表示,粮食生产这张王牌河南要继续认真打好,努力让国人饭碗里装上更多的优质“河南粮”。

如何扛稳扛牢粮食安全重任?如何让国人饭碗里装上更多的优质“河南粮”?10月19日,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专访牧原、双汇、三全、千味央厨等食品豫军领军企业负责人。

大河财立方记者朱哲/摄影

国人饭碗如何装上更多优质“河南粮”?

河南企业家热议

牧原集团党委书记、总裁秦英林:

坚定未来发展信心,守好群众的“肉盘子”

“听完报告,倍感自豪,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展现出中国力量。站在新的起点,听党话,跟党走,更要昂首挺胸扛好旗,把握机遇建新功。”牧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牧原集团)党委书记、总裁秦英林在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说,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国家发展目标,为企业下一步发展指明方向。

牧原集团专注生猪主业30年,始终秉承“让人们吃上放心猪肉”的美好愿景以及“创造价值,服务社会;内方外正,推进社会进步”的核心价值观,致力于生产安全、美味、健康、环保的高品质猪肉,让人们享受丰盛人生。牧原集团现已形成集饲料加工、生猪育种、商品猪饲养、屠宰加工为一体的猪肉产业链,拥有子公司300余家,产业遍布全国25省区105市219县(区),员工14万人,总资产2100亿元。2021年出栏生猪4026万头,2022年1月—9月出栏生猪4522万头。

为保障“菜篮子”,稳住“肉盘子”,切实做好保障供应,全力稳物价保供应,牧原集团始终站在国计民生的高度,专注深耕养猪产业,守好群众的“肉盘子”,为全国生猪稳产保供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新时代、新征程,当有新担当、新作为。”秦英林表示,牧原集团将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响应国家战略,强化责任担当,守正创新,用科技赋能养猪,让老百姓吃上高品质猪肉,助推中国由养猪大国迈向养猪强国而努力奋斗。

双汇发展总裁马相杰:

坚守肉类行业,持续为全国消费者提供优质的肉食产品

“党的二十大报告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一个个亮眼的数字,勾勒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万千气象,这也让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双汇发展总裁马相杰在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说。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肉类消费大国,肉类产业是关乎民生的朝阳产业。马相杰说,在行业不断发展进程中,双汇始终坚守肉类主业,确立了“实业为本,专注肉食,做中国最大、世界领先的肉类服务商”的发展目标,始终围绕肉类主业上项目,不相关的产业不做,不熟悉的产业不做。同时,在主业发展上,双汇又敢于突破,推进改革创新,致力于将肉类产业做专、做精。正是有这种“扎根主业、持续深耕”的工匠精神,双汇得以不断突破,从地方小企业,发展成为全国企业集团,2002年起跻身中国企业500强,成为中国肉类行业的知名品牌。

“十四五”期间,董事长万隆制定了“继续调整结构、突出六大产业、整合全球资源、创新发展上规模”的发展战略:

一是继续延伸产业链,强化优势产业,补足短板产业。适度发展养猪业,完善产业链;大力发展鸡产业,推动肉类多元化发展,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二是持续提升价值链,加快创新改造,推动转型升级。加快现有工业的升级改造,提升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三是打造供应链,发展现代物流,构建高效体系。整合升级改造现有物流公司,打造国内外、干仓配、科工贸、线上线下一站式的食品供应链服务平台,提升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四是加大科技创新与食品产业结合,顺应消费潮流,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品升级,满足消费者安全、健康、营养、便捷的消费需求。

五是加快渠道创新,依托双汇品牌和全国工业布局,发挥现有供应链的优势,整合产品和优势资源,积极发展双汇电商,实施实业+互联网,快速进入餐饮市场。

六是加快数字化、智能化应用,建设数字化双汇。加快实施工业信息化、市场信息化和供应链信息化,通过信息技术联通工业、商业、物流、金融等业务,实现企业上云,建设数字双汇。

“双汇将继续坚守肉类行业,抢抓新发展机遇,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持续为全国消费者提供更营养、更健康、更安全、更方便的肉食产品,树立中国企业的民族品牌,展示中国企业的良好形象。”马相杰说。

三全食品董事长陈南:

二十大报告为企业发展树立了信心,将探寻企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三全食品董事长陈南告诉记者,这为企业发展指引了前进方向,树立了信心。

“乘着实体经济快速发展的东风,三全食品也从三十多年前的一个小作坊,发展成全国最大的速冻食品企业、中国速冻食品行业首家A股上市公司。”陈南表示。

据了解,目前三全食品年营收近70亿元,产品涵盖水饺、汤圆、面点、馄饨、粽子、点心等,市场占有率常年保持在30%左右,连续多年位居行业第一。同时,三全食品在郑州、佛山、成都、天津、苏州、武汉等地建有生产基地,生产能力覆盖了全国主要城市群。

“下一步,公司将认真学习二十大报告,探寻企业未来高质量发展新路径。”陈南说。

千味央厨创始人李伟:

端牢“中国人的饭碗”,食品豫军深感责任在肩

“党的二十大报告站位高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为企业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千味央厨创始人李伟告诉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报告提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给企业未来的发展吃下了定心丸;报告明确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河南科技农业有限公司,则让广大食品豫军深感责任在肩。

千味央厨成立于2012年,公司主营业务是为餐饮企业提供半成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业内较早专注于餐饮B端业务的速冻食品企业。近年来,随着餐饮连锁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公司不断拓展渠道和业务,发展进入快车道,并于2021年9月成功登陆深交所主板市场,被业界誉为“餐饮供应链第一股”。

“如何才能把‘饭碗’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李伟认为,食品豫军首要的就是创新,创新是千味央厨近年来高速成长的关键所在。这种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对业务来讲,企业需要不断地进行产品和渠道创新,拥有不断开拓市场的能力;对食品行业来讲,需要不断地进行产业升级,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力;对食品豫军来讲,需要通过不断地创新延长产业链,带动更多的上下游共同发展。正是由于专注于餐饮供应链赛道的大量创新活动,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优势,也让企业在预制菜赛道崛起之时“如鱼得水”。

李伟表示,食品企业连着千家万户,食品豫军要有新思维。下一步,千味央厨将贯彻落实好二十大报告精神,持续创造性打造新的消费场景,主动引领市场变化,助推河南食品国际化、高档化、时尚化、增值化,为河南“国人厨房”“世人餐桌”贡献力量。

想念食品董事长孙君庚:

保生产保供应,坚守“用心做好一碗面”初心

快手刷播放量免费平台  第1张

“认真聆听二十大报告后,我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对企业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在接受采访时,想念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想念食品)董事长孙君庚表示,23年来,想念食品坚守“用心做好一碗面”的初心,将“河南好面条”品牌做成河南省的一面旗帜,畅销全国各地。

为擦亮“河南好面”的品牌,想念食品秉持“安全、营养、健康”的制面理念,坚持链条延伸,打造“产、购、储、加、销”一体化模式,构建从农田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与此同时,近年来,想念食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保生产保供应,稳物价稳民心,为疫情防控和社会稳定保驾护航。

“企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支持,想念食品将持续做大做强企业,不遗余力地为社会多做贡献。”孙君庚表示。

中原粮仓执行董事李杰:

数字化“种田”,带动46000余农户“离家不丢地”

据报道,截至10月18日,全省秋收作物已收获11477万亩,除部分沿黄水稻和红薯、蔬菜等晚茬作物外,河南秋收基本结束。

“二十大报告提到了粮食安全,提到了乡村振兴,这让我们信心倍增。”中原粮仓农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原粮仓)执行董事李杰告诉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目前,公司托管的荥阳、新郑等11个县市、15万亩耕地,秋收全部完成,实现了颗粒归仓;秋种正在进行中,豫北等地区主要播种强筋小麦,信阳等地主要播种弱筋小麦。

李杰介绍,中原粮仓成立于2020年7月,其前身是成立于2011年的荥阳市新田地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已完成A轮融资。中原粮仓旨在融合农业生产全要素,打造粮食产业的“前店、农场、后仓”,以全程土地托管为依托,以农业数字化为手段,进一步破解“土地碎片化、劳动强度大、农机农艺落后”等诸多农业难题,全面推进精准、高效、绿色农业。目前已托管46000余户农户土地。

“中原粮仓以县级政府为主导,镇乡政府为主体,村集体经济组织为载体,通过对接村镇土地托管,实现全产业链条服务。其中,数字化平台管理耕地,是我们的特色之一。”李杰说,采取“空(无人机巡田)、天(卫星遥感)、地(事业部巡田)”相结合的数字化手段进行全方位监督、反馈机制,实现“一田一码”。粮食安全不仅仅是数量安全,还包括质量安全。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数字化平台管理,从种到收,化肥农药减量,实现绿色种植。“拿到产品后,扫码即可查看这部分粮食产自哪一块土地,并可以追溯整个种植过程。”

李杰表示,中原粮仓秉承三个原则,即不挣农民一分钱、不挣土地一分钱、农民种地不花钱。目前,公司正全面推进粮食作物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按照省政府“四优四化”的产业布局,全方位帮助农户实现“离家不丢地,离地有收益”。结合“业财一体”模块,形成粮食生产全闭环、资金收支全闭环体系,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村集体经济组织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理赔难的困难,打通政、银、担、保的数据共享,为河南扛起国家粮食安全重任贡献“中原粮仓”的力量。

豫道农业董事长赵豪:

从小红薯到大产业,推动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二十大报告科学谋划了未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为企业今后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河南豫道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豫道农业)董事长赵豪表示,报告指出,要“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令他备受鼓舞。

赵豪介绍,豫道农业作为一家集红薯育苗、种植、储存、精深加工及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历经七年,豫道农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成长为“河南省民营企业社会责任100强”“河南省扶贫龙头企业”。公司注册了“东岳红”商标,牵头成立了息县红薯协会和息县豫道红薯产业联合体,创办了信阳市红薯现代农业园,成功申报息县红薯地理标志和绿色食品标志,带动数万人加入红薯产业,实现了从小红薯到大产业的华丽转变,推动了农业与食品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

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公司科研成果丰硕,已受理发明专利2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2项、外观专利4项。公司不断加强研发能力,与浙江大学、河南省农科院合作,投资兴建调味料厂,打造豫道农业的调味料品,补充完善产业链。目前公司与浙江大学生科院合作建立红薯产品研发中心,研制生产薯源膳食纤维保健品,同时围绕红薯全生长周期做研究,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赵豪表示,未来,在河南省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万亿级现代食品集群的战略目标引领下,豫道农业力争2025年实现酸辣粉销售收入突破50亿元,带动红薯种植50万亩,示范带动农民50万人。“我们力争3年内建设成国家级标准化红薯研发基地,建设国内先进一流的研发中心和研发团队,实现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华泰机械董事长闫子鹏:

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为保障国家粮油安全贡献力量

河南华泰粮油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泰机械)董事长闫子鹏告诉记者,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表述,令公司上下深受鼓舞、倍感振奋。

作为国内外粮油机械制造领军企业,成立30多年来,华泰机械紧紧围绕国家政策方针,坚持党建引领,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再到“中国创造”的蝶变,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发展道路,发展成为一家集研发、设计、制造、安装、售后服务为一体的大型粮油机械、环保机械生产制造企业。

截至目前,公司自主研发的粮油机械已出口至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56项国家专利。华泰机械也因此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跻身中国十佳粮油机械品牌,是国家粮食局高新油脂装备产业研发基地。

“未来,华泰机械将持续‘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技强企、人才强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保障国家粮油安全贡献华泰力量。”闫子鹏说。

新闻 1+1

端牢中国人的饭碗

河南持续打好粮食生产这张王牌

农业强,首先粮食产业要强。河南粮食产量占全国1/10,小麦产量占全国1/4强,在端牢中国人的饭碗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快手刷播放量免费平台  第2张

近年来,河南持续打好粮食生产这张王牌,稳住农业基本盘、筑牢“三农”压舱石,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580万亩,粮食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每年外调原粮及制成品600亿斤左右。去年在遭受特大洪涝灾害的情况下,粮食总产仍达1308.8亿斤,今年夏粮总产762.61亿斤、单产447.25公斤/亩,均再创新高。河南着力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等六大行动,加快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建设,组建神农种业实验室,打造“中原农谷”,在打好种业翻身仗上展现河南担当。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推动酒业、奶业、中医药业振兴,优势特色农业产值占比达57.8%,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全省第一大支柱产业河南科技农业有限公司,河南“国人粮仓”“国人厨房”“世人餐桌”的地位不断提升。

大河财立方记者朱哲/摄影

此外,在现有高标准农田建设基础上,计划用三年时间,投资500亿元建设1500万亩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基地,建成后每亩可多打220斤粮食、多增330元,1500万亩可多打33亿斤粮食、多增49.5亿元。

近日,河南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牢记领袖嘱托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产粮大省筑牢根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展现河南新担当新作为。其中明确,到2025年,全省粮食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粮油加工转化率达90%以上,粮食产业经济总产值达4000亿元以上。

优异的供粮“成绩”背后

是孜孜不倦的创新精神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河南优异的供粮“成绩”背后,是孜孜不倦的创新和研究。河南农作物供种能力约占全国1/10,全国小麦推广面积前10位品种中河南占了4个,在玉米、花生、大豆、芝麻、生猪制种供种上优势明显。

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农科院院长、神农种业实验室主任张新友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介绍,在小麦、玉米、花生、棉花、芝麻、大豆等农作物生物育种方面,河南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形成了郑麦、周麦、百农等系列小麦品种,郑单、浚单等系列玉米品种,豫花、远杂等系列花生品种,豫杂、中棉等系列棉花品种,郑豆、周豆等系列大豆品种,郑芝等系列芝麻品种,已成为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农作物品种品牌。近年来,河南省在生物科技创新方面也引进培养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杰出创新人才和团队,可为河南省种业振兴和粮食安全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大河财立方记者 段伟朵/摄影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河南农业大学种业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殷贵鸿此前介绍,“十三五”以来,截至去年年底,河南省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721个,其中小麦品种324个;国家审定品种中河南选育单位选育品种共580个,其中小麦品种152个。全国小麦推广面积前10位品种河南占4个。

记者查询了解到,近年来,河南选育出了一大批代表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和现代农业发展的突破性农作物品种,豫麦13、郑麦9023、郑单958、浚单20、矮抗58、中棉所16、中棉所19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棉所12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其中,豫麦13于1995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实现了河南在科技创新领域国家大奖“零的突破”;郑麦9023解决了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广泛适应性问题,荣获了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矮抗58荣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截止到2021年,该品种累计种植面积3亿多亩。

目前,河南省拥有一批国家级生物创新平台,包括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小麦国家工程实验室、花生遗传改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小麦、玉米、大豆、油料、棉花等国家农作物改良中心或分中心,小麦生物学、油料作物、棉花生物学等一批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等。神农种业实验室、龙湖现代免疫实验室两家省实验室,正在助力创新河南迈上新台阶。

编辑丨徐姣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