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库 > 正文

楼宇智能化技术教材_楼宇化智能

客服   楼宇智能化技术教材_楼宇化智能  第1张 拼多多砍价dy抖音ks快手 自助商城点击进入

时光飞逝,在上海市教委职教处的指导下,在上海市教委教育技术装备中心的系统设计与组织管理下,为期两年的武文彪楼宇智能化设备安装与运行名师培育工作室的工作已结束。回首两年来的工作,感觉是忙碌、充实的,收获是沉甸甸的,感受是丰富多彩的,成绩是有突破性的。两年来,通过工作室全体成员的努力,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工作室基本情况

工作室成立后,经学员申报、主持人面试遴选后,共招收3名学员,分别是来自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的刘恒娟,上海市建筑工程学校的成霞,上海市西南工程学校的宋晓峰。三位老师都是建筑设备安装与运行专业领域的骨干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背景和一定的教学经验。

两年来工作室以名师培育为重心,每月固定一个活动主题,以集中研修+自主研修的方式开展名师培育工作。累计开展主题研修活动68次,其中专家专题讲座11次,公开教学实践活动11次,集中研讨学习活动39次,阶段总结汇报4次。

二、培育思路与目标

1.工作室培育思路

名师培育工作不仅是对学员教育教学业务能力的培育,更是培养他们对教育教学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两年来主持人坚持采用“1+3+1+4”的培育模式。概括起来就是:

1个中心:突破瓶颈,促进成长;

楼宇智能化技术教材_楼宇化智能  第2张

3条主线:教育理论、课堂教学、教学科研;

1个研训螺旋:“学习—实践—反思—提升”研训螺旋;

4个培育步骤:对接需求、精准施策、搭建平台、助力成长。

图1:研训螺旋示意图

在“1+3+1+4”培育模式下,学员养成了主动思考、积极发言的研讨习惯。在研讨过程中大家都会积极发言,气氛非常热烈。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下,引发了大家对教育的思考,研究的深度不断加深。两年来工作室已经形成为一个研究性学习共同体。

楼宇智能化技术教材_楼宇化智能  第3张

2.工作室工作目标

工作室的工作目标是以综合、具体的实践活动,根据学员实际情况,个性化的提升学员教育教学和课题研究的能力,培养一批实践能力、职业技术能力高的优秀教师。同时,把工作室打造成本专业领域的教育教学研究平台、教改基地、成长平台和辐射中心,并形成一定的经验与模式。

三、主要活动与做法

1.对接学员需求,精准制定个性化带教方案

名师培育的任务是根据学员现状,补齐短板,提升能力,擦亮特色,提高知名度,使他们快速成长为真正的名师。因此,面对不同专业背景、工作经历、专业学科、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的三位学员,首要任务是摸清他们的发展需求。为此,主持人做了两件事。一是要求每位学员经过反思后撰写一篇自我分析报告;二是给未来的名师画个像。什么样的教师是名师?怎么样才能成为名师?名师具备哪些特征和能力?在这些问题的追问下,让每个学员对未来名师有了清晰的认识。通过“名师培养从这里起航”的专题研训活动,帮助学员理清思路,树立名师成长的目标。发展目标确定了,学员的个人发展规划和主持人的带教方案也就清晰了。

2.强化理论学习,开拓视野、更新教学理念

楼宇智能化技术教材_楼宇化智能  第4张

工作室的学员是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他们已经养成了一定的工作习惯和教学观念,要改变和更新他们的观念并不容易。因此,强化理论学习开拓视野、更新理念是非常必要的。为此,主持人引导学员阅读教育专著,并撰写读书心得。通过对教育教学专著研读的活动,学员视野开阔了,对心目中的那个名师的形象认识就更深了,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从而使学员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

3.策划带教活动,个性化培育突破发展瓶颈

在名师培育工作过程中,策划带教活动是非常重要环节。根据学员发展需求,有针对性的突破学员发展瓶颈问题为原则,主持人精心策划设计了专家讲座、专题研讨、听课评课、外出参观、参加比赛、指导学生参赛、参加实践研究、自我反思、阶段总结等多种形式的研训活动。按照计划每月一个主题,遵循研训螺旋的做法每个主题3-4个活动的方式有序开展培育。

4.深化课堂实践,修炼教育教学方法与水平

为提升课堂教学能力,主持人设计了“炼教法、炼素养、炼鉴赏”专题培育活动,并将全国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大赛的元素融入活动方案。“炼教法”是指通过课堂教学实战演练、集体说课评课、专家指导等方式提升学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炼素养”是指通过课堂教学的实战演练提升学员对课堂的再认识,实现教学素养的再提升。“炼鉴赏”是指通过观摩优质课、分析典型课、指导公开课的方式,让学员跳出课堂看课堂,提升学员课堂教学的鉴赏能力。每一位学员都要进行“三炼”洗礼,就像炼钢一样都要经过反复的“熔化、淬火”过程的磨练,从而激发每一位学员的名师潜质。

5.找问题挖内涵,做学一体提升教科研能力

为提升学员教科研能力,主持人首先引导学员对近年来自己取得的教科研成果进行梳理汇总分析。通过分析发现自己研究了什么、关注了什么、疏忽了什么,从而发现在教科研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然后针对不足,分析存在的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路径与方法。其次,让学员结合自身岗位工作,从教学工作的细节入手,寻找科研选题。第三,邀请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董奇研究员开展“职教科研的实证研究及成果表达”专题讲座,并组织专家对学员从论文选题、研究框架、撰写等全程指导,帮助学员提升教科研能力。

6.创设实践岗位,提升综合素质与辐射能力

为了提升学员综合素质和对外辐射能力,主持人引导学员积极创设实践岗位和锻炼机会。首先引导学员立足自身岗位建立学习圈。于是成霞老师组建了以教研组为单位的教研学习圈;刘恒娟老师组建了以大赛训练为单位的大赛学习圈;宋晓峰老师组建了以实训教学为单位的实训学习圈。通过各自学习圈运行,让学员变成了导师,将工作室培育成果向学习圈的老师传递。其次,建立学员“轮值制”,为学员成长提供修炼空间。工作室建立了学员按月轮流组织工作室工作的制度。在主持人的指导下,学员分工协作完成“制定月度计划、组织开展活动、撰写月报、新闻稿等”具体工作。通过轮值的方式,不仅丰富了工作室的活动内容、增加学员展现自我的机会,也提升了学员的组织与策划能力。

四、主要成效

1.学员成长明显,培育成果累累

两年来,学员和主持人在论文、课题、教学案例、教材编写、课程开发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刘恒娟老师先后发表核心期刊论文7篇、参编教材1本、完成市级课题1项、个人专利1项,参与在线开放课程建设1门;成霞老师发表论文2篇,主持课题2项,撰写案例2篇;宋晓峰老师发表论文1篇,参加市级课题2项,参加市级在线开放课程2门,撰写案例2篇,参编教材1本。主持人武文彪在市级刊物发表2篇(核心期刊1篇),主持市级重点课题2项,撰写案例4篇,1项研究成果获学校创新案例二等奖,1项研究成果获闵行区信息化应用优秀项目奖,本人获2021年上海市园丁荣誉称号。

两年来,在工作室的培育下主持人与学员共获得市区级以上奖励29项(获奖情况统计如下表)。

2.学员能力提升,名师潜质凸显

回首工作室成立之初,三位学员成绩平平,虽然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但习惯了安于现状,呈现出教学理论不系统、教学方案较传统、创新意识不积极的现象。经过工作室两年的培育,三位学员打开了思路、开阔了视野、发现了自身不足、明确了成长目标,激发了成长动力,点燃了努力的激情。

在两年的培育中,刘恒娟老师的成长最为突出。她针对自己教科研能力弱的短板,经过培育她找到了开展教科研的方法和路径,发表多篇论文,取得多项教科研成果。同时,两年来还取得智能楼宇管理师高级和维修电工高级技师证书2本、指导学生参加国家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2项,职称也顺利晋升为正高级讲师。2021年她荣获松江工匠、松江区优秀教师、松江区第六届享受政府教育津贴教师等荣誉。她用实践证明了工作室的培育成效和她潜在的能力和实力。成霞老师是一位在企业工作7年后走上教师岗位的新教师,她的短板是课堂教学。两年来她迎难而上,在青教赛中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荣获得了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能手”荣誉称号,这一荣誉对她来说是个重大突破楼宇智能化技术教材,也是他挑战自我,战胜困难,实现跨越式成长的典范。宋晓峰老师在培育中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2020年上海市教学能力大赛中获二等奖,指导的青年教师张聪老师在上海市第八届教学法评优活动中获得二等奖,获得闵行区嘉奖、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

成绩就是能力和实力的证明,两年中学员和主持人共同成长楼宇智能化技术教材,获得成果与荣誉是丰厚的,学员的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作为未来名师的潜质。

结 语

工作室开展名师培育的时间是有限的,但教师的成长是无限的,希望发挥工作室搭建的研究性学习共同体的优势,研究名师成长路径,传播教师专业化培育方法,助力学员以及学员的学员快速成长为真正的名师!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