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库 > 正文

四川农业养殖网_农业科技苑养殖土鸡鸡,相关视频

客服   四川农业养殖网_农业科技苑养殖土鸡鸡,相关视频  第1张 拼多多砍价dy抖音ks快手 自助商城点击进入

“推倒了一堵墙,融合了两条链。”

12月11日,四川简阳,农业科技创新产业链示范工程推进会上,食用菌产业链首席专家、四川农科院机关党委书记郑林用的发言被一再提及。他口中的“墙”是科技与经济的墙,“链”则是技术链与产业链。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加强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而在复杂多变的农业生产领域,如何围绕科技与经济、产业链与技术链的融合,创新科研管理模式,正是重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关键。

在农业大省四川,创新农业科研管理的“试验田”已耕耘4年,这就是“四川农业科技创新产业链示范工程”。这项被来川调研的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宏广称为:“科研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和“找到农业领域科技引领经济发展有效途径”的创新举措,如何带动四川农业科技“破茧新生”?日前,科技日报记者就此进行采访。

“企业出题、政府认可、专家解题”

2009年,四川省科技厅采取先试点,再分阶段实施、分批启动的方式,在四川有全国优势的生猪、家兔、食(药)用菌等产业,有区域特色的猕猴桃、泡菜等农业产业,启动了四川农业科技创新产业链示范工程的19个产业链示范项目。

“过去的农业科技或多或少存在脱离四川农业产业发展的不足,即使有与产业结合的,也是零星分散,不系统、不紧密的。”四川省科技厅副厅长韩忠成说,项目启动的初衷即是:立足产业需求、贯穿系统设计、突出集成转化、强化团队创新。

为此,工程从组织启动伊始,就与众不同:四川省科技厅一改往日发指南征集、自由申报、专家评审、择优支持的项目安排方式,首先选择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组织全产业链“诊断”,找出迫切问题;随后,遴选首席专家、牵头企业,组织产学研单位开展顶层设计,并同步部署创新项目与成果转化、科研团队与创新平台建设。

王宏广对此评价则是:实现了科研项目“导向的根本性变化”,跳出了科技“小循环”,实现了“企业出题、政府认可、专家解题”。

以示范工程19个产业链之一的山羊现代产业链为例,立项目标是解决良种率低、规模化程度不高、产业链不健全等问题。项目组织中,首先,确定四川简阳大哥大牧业公司为牵头企业、西南民族大学副校长王永为首席专家;随后,科技厅牵头各产学研单位开展“全产业链会诊”,筛选出山羊品种选育、饲料研发与管理、养殖环境管理等5个子课题;紧接着,成立30余位专家组成的6个攻关小组分解攻关。4年来通过该项目实施,不仅育成全国第二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羊新品种“简阳大耳羊”,组建一批技术中心、取得一批成果,更重要的这些产业、企业急需的新技术、新专利、新标准的能够被企业直接用于生产一线,截至目前已增加产值4.87亿元,带动农民增收2.18亿元。

韩忠成表示,这种以企业需求、产业发展来“倒逼”科研的新模式,强化了市场、产业、产品对科研工作的导向,保证了科研方向源于企业、用于产业;而参与项目的成员来自于专家和企业,更有利于推动科研贴近市场、企业、产业,真正发挥引领产业发展的作用。

跨领域协同创新、跨平台配置要素

“全产业链创新,过去几乎不可思议。”4年前,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陈功,接到泡菜产业链首席专家任命书时,心里“打起了鼓”。

与泡菜打了几十年交道的他,对四川泡菜产业发展的那道“坎”心知肚明四川农业养殖网,“虽名声在外,但局限明显。”产业前端,育种、种植缺乏规范;中端,生产、加工无章可循;后端,营养、成份分析无从谈起,而最关键的是传承3000多年的传统泡菜酿制工艺,与现代食品工业格格不入——当精美优质的韩日辣白菜、腌菜不断冲击国内市场时,走进四川“老字号”泡菜企业,仍是成百上千个泡菜坛子“列队”作坊生产的“壮观”景象。

随着泡菜产业链项目的启动,一份长长的团队名单,让陈功心里的“石头”落了地:有四川省农科院、吉香居食品等12家行业龙头企业和优势科研单位;有涉及蔬菜育种种植、营养与健康、低温冷运输等10余个学科的100余名科研人员,“这应该是行业内,覆盖面最广、实力最强的研发团队”。

韩忠成认为,过去在农业科技领域,技术链与产业链的“断层”,一方面在于农业科研仅对产业链上某个环节、某个点进行研究,且大多是“单兵”作战,导致单项成果多、产业技术不成体系、技术和产业“断链”;另一方面则是,长期以来农业科研资源配置存在小而散等不足,导致科技支撑乏力,科技资源使用绩效不高。而四川农业产业链示范工程正是要解决这一问题。

在工程实施中,省科技厅首次改变了科研项目组织方式,通过“全产业链科技支撑”从优良品种、标准化种养殖、精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到现代物流,突破了区域、学科和传统农业范畴,把产业发展涉及到的相关学科专家、创新平台和科研经费,整合配置到产业链各个环节,推动了产业技术体系的形成,实现了技术与产业的良性互动。

在泡菜产业链,由于有了科技人才的“最强团队”和科技资源的“最强配置”,陈功与牵头企业合作,正将小小的四川泡菜,闹出“大名堂”:目前项目研发出的“直投式乳酸菌发酵泡菜”,已直接在眉山、成都等地泡菜加工企业应用,因其实现了直投式乳酸菌的固态高活性和健康营养、安全美味的有机统一,已实现辐射带动效益5.2亿元,并获得了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而在整个示范工程中,四川省科技厅已整合了省内外优势科研单位50多家四川农业养殖网,建立创新转化平台200多个。4年来,来自良种育繁、标准化种养殖、精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现代物流等多学科、多领域的600多名中高级专家,正围绕农业产业不同领域、不同阶段的共性关键技术开展攻关,而他们的服务对象不是“课题”和“论文”,而是企业和产业发展。

“面向市场要大钱”

“先进科技与企业直接对接,开发出一些我们从未想过的新产品。”食用菌产业链参与企业、南充绿宝菌业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过去企业虽产值两三个亿,食用菌销售用“火车皮拉”,但因处于产业链底端,直接经济效益仅数百万元。

加入产业链后,企业新开发的无硫化食用、药用菌即食食品和食用菌下饭菜系列产品,投放上市即实现年销售收入5000余万元,企业效益回报近50%,未来企业还在布局食用菌咀嚼片、菌茶、菌羹等具有全国领先水平的精深加工产品,“有优势专家、有先进技术,现在什么都敢想、敢做”。

4年前,四川农业产业链示范工程的各产业链项目从设计之初,就注重引导产学研单位利益联接和协同攻关,推动以项目为载体的短期、临时合作,转变为“以共建科技平台为载体,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为纽带的”深度合作。在示范工程带动下,四川农业科技工作正从过去的“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转变为“做给企业看,领办企业干”,一批新技术、新成果,正直接以产品的形式走向市场,创造效益。

王宏广认为,这种产学研结合方式的根本性变化,已经形成了产学研单位携手并肩“面向市场要大钱”的利益链接方式。

在示范工程生猪产业链,今年首创了“科技承包”模式,核心养殖基地由项目组专家承包,与企业利益分享;科技成果由企业和科研机构共享,企业从项目净利润中抽取一定比例返还给科研机构。在家兔产业链,部分项目参与专家更是直接“上阵”领办企业,建立融资机制、开拓市场渠道;在猕猴桃产业链,科研单位、科技人员和企业甚至组建起新的股份公司,与农民、专合组织、业主形成订单农业生产模式,不仅保证了科研成果的有效利用,更促进农民可持续增收。

4年来在四川农业科技领域,新的产学研利合作利益链接模式风起云涌,催生创新活力竞相迸发。韩忠诚透露,过去一个农业项目,申报一个专利、取得一项新技术就很难得,如今往往一个产业链能够形成10余种专利,研发出一批新产品、新工艺。在泡菜产业链,仅大规模盐渍贮藏技术1项,就实现带动经济效益5亿元;而家兔产业链,通过集成20项新技术、研发18个新产品,就带动四川兔业整体经济效益20亿元,并做大3家行业龙头企业。

据统计,4年来四川产业链示范工程各项目已选育新品种100余个,建立16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7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产业技术研究院。而随着工程的深入实施,已带动项目龙头企业年均增加产值达20亿元以上,相关产业实现年产值300亿元以上,项目区农民年均增收超过1700元。(记者 盛利)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