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库 > 正文

我爱云小店自助下单平台砍价

客服   我爱云小店自助下单平台砍价  第1张 拼多多砍价dy抖音ks快手 自助商城点击进入

第20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成功召开

2022年4月23日-24日,第20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The 20th National Conference on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成功召开(线上)。本次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中国物理学会等离子体物理分会、中国核学会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学会、中国物理学会高能量密度物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等离子体及应用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哈尔滨工业大学承办。

来自全国150余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期刊杂志以及工业届的2000余名领域同行及产业界人士参加了本次会议。本会议为每两年一次的全国性等离子体学术会议,迄今已成功举办19届。

参会者合影

大会于4月23日上午隆重开幕,开幕式由大会执行主席、哈尔滨工业大学物理学院王晓钢教授主持。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助理帅永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物理学院院长田浩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空间环境与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李立毅教授、大连理工大学、中国力学学会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宋远红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欢迎词。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李建刚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王赤院士、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万宝年院士等国内等离子体领域专家莅临开幕式。

大会执行主席、哈工大王晓钢教授

领导致欢迎词

左上:哈尔滨工业大学帅永教授,右上:哈尔滨工业大学田浩教授

左下:哈尔滨工业大学李立毅教授,右下:大连理工大学宋远红教授

本次大会由大会报告、分会场报告两大部分组成。开幕式后,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李建刚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王赤院士、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丁永坤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胡建生研究员、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钟武律研究员、哈尔滨工业大学于达仁教授,分别做了题为“等离子体物理科学与技术的现状与展望”、“我国空间科学卫星计划的现状与展望”、“激光惯性约束聚变研究进展与挑战”、“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研究进展”、“中国环流器装置实验研究进展与展望”、“霍尔等离子体推进中的磁控技术”的大会报告。

大会报告现场

左上:李建刚院士等离子体技术的应用,右上:王赤院士等离子体技术的应用,左中:丁永坤研究员

右中:胡建生研究员,左下:钟武律研究员,右下:于达仁教授

我爱云小店自助下单平台砍价  第2张

大连理工大学王正汹教授主持并宣读了“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优秀青年创新奖”获奖者名单,国防科技大学余同普、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丁锐、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廖国前三位青年学者获得该奖项。

青年创新奖获得者

左:余同普,中:丁锐,右:廖国前

4月24日上午,清华大学唐传祥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陆全明教授、清华大学王新新教授、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唐德礼研究员、华南理工大学戴栋教授、大连理工大学高飞教授,分别做了题为“高亮度电子束及其应用”、“无碰撞磁场重联的理论和实验进展”、“高重复频率短纳秒脉冲气体放电”、“低温等离子体在非金属材料表面处理中的应用研究”、“从复杂系统角度理解放电等离子体”、“半导体芯片刻蚀工艺中的等离子体科学问题”的大会报告。

我爱云小店自助下单平台砍价  第3张

大会报告现场

左上:唐传祥教授,右上:陆全明教授,左中:王新新教授

右中:唐德礼研究员,左下:戴栋教授,右下:高飞教授

尽管因疫情影响本次会议改为线上参会方式,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专家学者参会热情丝毫不减。本届会议经联合主办单位各专委会提名,设置了23个主题报告和59个邀请报告,并择优遴选了212个口头报告和142个张贴海报。

我爱云小店自助下单平台砍价  第4张

会议围绕磁约束聚变等离子体理论与模拟、磁约束聚变等离子体实验与诊断、等离子体技术在材料科学方面的应用、等离子体技术在空天及国防中的应用、等离子体技术在环境及能源中的应用、等离子体技术在生命科学方面的应用、低温等离子体理论与模拟、低温等离子体实验与诊断、高能量密度物理与惯性约束聚变、基础等离子体物理、高电压与气体放电等离子体技术、空天及天体等离子体物理与实验等共12个主题开展了深入交流和讨论。

此次会议于4月24日晚圆满闭幕,闭幕式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王晓钢教授主持,宣读了大会评选出的26篇优秀海报张贴获奖者名单,并公布了下一届大会承办单位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优秀海报张贴获奖者名单

本届会议全面展示了我国在等离子体科学技术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及最新进展,深入讨论了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所面临的机遇、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加强了等离子体科学技术届同行之间的学术交流,促进了本领域与其他学科领域以及工业界的沟通和联系,推动了我国等离子体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