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库 > 正文

黑白摄影暗房技术 仿生芯片极速刷

客服   黑白摄影暗房技术 仿生芯片极速刷  第1张 拼多多砍价dy抖音ks快手 自助商城点击进入

1/60秒的永恒

——访青年艺术家王骏华

摄影就是用1/60秒的快门速度将瞬间变成永恒。”从事摄影行业十几年,王骏华用手中的相机作笔,记录着这个时代。

王骏华接触的第一台相机是老式的“海鸥”牌,在小学时就学会怎样调整光圈和快门速度。工作后接触到了人民照相馆的高级暗房师,让他真正感受到了黑白影像的魅力。2007年黑白摄影暗房技术,他拿起相机拍摄了第一张黑白照片——即将拆迁的石库门,用影像记录了这片古老建筑最后的时光,也由此开启了他记录城市变迁的摄影之路。

王骏华出生在上海,对上海的老建筑有着特殊的情感,童年的生活场景让王骏华不能忘怀。与其他关注风光摄影的艺术家不同,王骏华独爱上海的老式建筑。“我选择的拍摄题材是要能够真正打动我的。”近年来,王骏华专注于使用大画幅相机和传统黑白冲放工艺来拍摄记录消失中的上海老建筑,作品《陈楚湘住宅》《顾嘉棠住宅》等曾被上海历史博物馆收藏,专题作品《远去的老城厢》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2019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类作品成果运用。

《远去的老城》创作灵感来自于其师冯建国的作品《最后的胡同》。用黑白影像表现出来的北京胡同安静而富有力量,这让他萌生了用相机记录家乡变迁的冲动。他为此构思准备,从按下第一个快门到最后一张照片冲洗完成,用了整整十年。

《远去的记忆——上海老城厢建筑群记录》

黑白银盐纸基相纸 20寸×2 2018

王骏华相机中的“老城”是上海城东南一片具有700多年历史的老城厢,由弯曲的人民路、中华路围成,占地约200公顷。它是上海城的起源地,而且从元、明、清到民国初年,一直是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上海人口最稠密的地区黑白摄影暗房技术,被称为“上海的根”。近几年的城市现代化建设对老城厢区域造成了影响,其独特的弄堂、街道和建筑正在逐渐消失,建筑面临拆除、大部分街道面临着改造。王骏华看着自己熟悉的街市和生活在渐渐远去,希望可以用影像的手法将回忆变成永恒,于是选择了老城厢中独具特色和历史底蕴的建筑来进行拍摄。

《远去的记忆——上海老城厢建筑群记录》

黑白银盐纸基相纸 20寸×2 2018

这组作品的拍摄全部使用了大画幅相机和黑白胶片,这对于此前使用过135和120片幅胶片的王骏华而言是个挑战。从装片到相机调整再到底片冲洗,每个环节都要加倍小心。大画幅相机操作复杂,因此迫使他放慢了拍摄速度。慢下来的拍摄速度让王骏华有更多的时间考虑光线条件的利用,但这些还需要一个至关重要的步骤才能呈现出最佳效果——暗房放大。“黑白摄影大师安塞尔·亚当斯曾说,底片是音乐、印放是演奏。面对同样的乐谱,每个人都会演奏出截然不同的感觉。”王骏华认为在暗房将影像放大是另一次创作的过程,他可以在里面还原或加强拍摄现场的感受,放大的过程可能会有挫败,但同样会带来惊喜。“刚开始时失误率还是蛮高的,因为以前从没有放过这么大尺幅的黑白作品。”王骏华经历了漫长的适应与调整,才能把每个环节都控制到位,呈现出与预想一致的作品。

《远去的记忆——上海老城厢建筑群记录》

黑白银盐纸基相纸 20寸×2 2018

由于拍摄的老建筑多为民居,王骏华经常会吃“闭门羹”,在拍摄书隐楼时曾连续两次扑空,第三次登门时足足站了一上午,才等到主人。王骏华笑着说拍摄的过程并不辛苦,因为心怀崇敬。“不仅是对建筑本身,更是对建造者和主人的致敬。”他拍摄的老建筑有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它们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居住的需求,更多的是寄托主人的精神和文化追求。

王骏华近照

王骏华照片中的建筑,让很多老上海人都感觉陌生,年轻人更是表示“从未见过”。习惯于行走在钢筋水泥间的现代人可能并没有多少耐心去了解他们所生活的这座城市,身处高速发展的时代,城市建设的更新换代让很多老建筑、老街区还没能被年轻人见上一面便被拆除。“如果若干年后人们能在我的照片中找寻到一些这座城市原本的样貌、了解到城市发展的轨迹,并从中找到共鸣和感动,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远去的老城》中虽然有部分建筑已经被拆除、改造,但通过摄影依然可以从照片中了解到上海老城厢某个特定时期内的风貌以及演变发展的轨迹。“若干年后再拿出当时的照片,可能早已物是人非,但依然可以从照片中找寻当时的那份感动,这就是摄影的魅力。”王骏华用1/60秒记录下了上海的一个时代,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回忆。摄影最初的功能就是将某个瞬间记录下来,今天摄影的手段、传播方式虽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其最初的本质并没有改变。无论是1/60秒的快门速度,还是60秒的曝光时间,都是用瞬间记录永恒。

(光明网记者石依诺采访整理)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