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库 > 正文

快手代网站免费业务快手直播人气在线

客服   快手代网站免费业务快手直播人气在线  第1张 拼多多砍价dy抖音ks快手 自助商城点击进入

楚雄州大姚县龙街镇土地整治项目

双江县沙河乡退耕还林口粮田建设项目

临沧市临翔区博尚镇建成的机耕路

临沧市临翔区博尚镇改造现场

昭通市彝良县角奎镇熊乐村土地平整

2016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省各级各责任部门的密切配合下,以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首要任务,以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农业灌溉条件、土地耕作条件和精准扶贫等方面为工作重点,超额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工作成效明显。全省完成投资44.4亿元,共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335.6万亩,完成省人民政府下达目标任务的112%,其中,建成高标准农田262万亩,项目实施成效明显。

2017年,为贯彻落实好《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意见》要求,我省继续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完善配套设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是,加强建后管护,切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全年计划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240万亩。一季度在全省各级各责任部门的密切配合下,进一步锁定目标、真抓实干,项目建设工作推进较为顺利,实现了“开门红”。全省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88万亩,完成省政府下达全年目标任务的37%。共建成机耕路1379公里,修筑沟渠和铺设管网6134公里,完成土地平整和坡改梯3.1万亩。其中,楚雄州已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6%,红河州已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0%以上,昭通市已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0%,玉溪市已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48%,为全省全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突出水利基础,综合治理成效明显

凤庆县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群众参与,部门联动”的建设机制,依托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进一步夯实了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基础,有力推动高优生态茶园建设。在项目建设中,通过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农田水利建设等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资金,建成取水坝7座,50立方米水池15个,100立方米水池8个,安装各种管径引水管及喷灌区管网228.6公里,修建3米宽机耕路6.5千米畅通园区运输。建成高优生态茶园高效节水喷灌示范区2个7400亩。目前,项目区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有效解决了项目区7400亩高优生态茶园的灌溉难题,缓解了永和、厚丰、安石等三个村40个村民小组4000多人、4300多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通过喷灌,茶叶发芽期提前,鲜叶质量和价格提升,预计每亩平均增产80公斤,农民人均增收290元,项目区预计可实现年产值4000万元以上,较项目实施前增2000多万元。农田实现涝时能排、旱时能浇,有效解决了项目区旱涝矛盾,减少土壤、水分和营养成分流失,增强农田地的保水保土保肥能力;减轻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

长久以来,马龙县张安屯街道办事处中屯社区1500亩耕地,农业基础设施滞后,田间沟渠不配套,水田串、漫灌现象突出,渠道年久失修,淤积、倒塌、阻塞和渗漏严重,雨季来临溢堤冲毁农田、农作物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是,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田间道路不畅,机械作业受限,生产物资、农产品全靠人挑、马驮,劳动强度大,成本高,致使各项高产丰产农艺措施难以实施,导致农作物亩产量、产值低,严重制约着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针对这些情况,马龙县充分利用水利专项资金中低产田地改造补助经费200万元,帮助群众解决困难问题。该县在工程规划设计和建设中,按照方便、实用、因地制宜的原则,建设田间排灌渠系、道路及配套建筑物,改善项目区基础设施条件,目前项目已基本建成,效益将日渐显现。

如今,在云岭大地上,凤庆、马龙这样通过突出水利基础建设,综合治理成效显著提高的案例比比皆是。近几年,我省坚持治水改土并重,连片实施,综合治理,大力推进山区坡耕地治理,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显著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农业灌溉条件、土地耕作条件,土地“潜能”得到了极大释放。

突出产业培育,典型示范效应凸显

按照产业结构调整到哪里,高标准农田建设就到哪里的思路,我省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主动融入全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工作中,着力加强农业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特色产业发展,促进云南农业品牌的产业化发展;助推农业产业化调整,扩大产业规模和效益;不断夯实农业基础设施,把产业变为效益,实现农业特色产业的效益化良性发展,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

昭通市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时,因势利导,积极发展优势产业,提高了灌溉保证率、减少了运输成本、提高了地力,减工节本,通过土地流转、推进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加快昭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提质增效,促进农民增收。昭阳区在重点扶持贫困村之一靖安镇大耆老村,由农发办投资438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1000亩,新建灌排渠道、田间道路、蓄水池和蔬菜大棚等,极大的改善了项目区的交通运输和灌排条件,特别是核心区680亩蔬菜大棚的建设,为引领该村产业发展、脱贫攻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村支书杨兴亮介绍:在项目建设前,项目区耕地由于旱不能灌、涝不能排,导致粮食产量低下,农民除去生产成本后几乎没有多大经济效益。项目建设后,该村引进公司、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蔬菜产业,农户以土地入股、土地出租和订单种植方式参与,预计每亩土地平均年收益2000元以上。同时劳动力较差的农民还可以进入公司做工,每个工日至少可收入80元。杨兴亮说:“现在我村农户对农业生产很有信心,全村409户1664个贫困人口,一定能在2017年全部脱贫摘帽。”水富县扬帆菌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徐刚说,自己种植的食用菌面积有15亩,云富街道办事处新寿村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了水池、管网、田间道路、土地平整和护坡挡墙等,食用菌产量产值明显提高,预计年产量可达100吨,产值80余万元,每年支付农户的土地费用20万元以上。新寿村红阳猕猴桃、食用菌和蔬菜三个基地有16户贫困农户受益,将带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000元以上。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后,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后的耕地,用于茶叶、咖啡、甘蔗、蚕桑、水果、蔬菜、中药材、烟草等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17年,按照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关要求,将继续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改造完善农田基础设施,为农业提质增效奠定基础。

突出机制创新,土地流转健康有序

随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和《云南省委办公厅、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施意见》的出台,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高度重视,统一思想,创新开展土地流转工作并形成机制,保证土地流转健康有序。一是强化政府推动,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在充分尊重群众流转意愿的基础上,将分散的土地统一流转收储,形成一定规模后搭建服务平台,通过招商引资形式,引入相应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产业发展,既保障了农民的权利,又给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吃上“定心丸”,同时也放活了农村土地经营权及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弥勒市黑果坝现代农业示范园,农民将5000亩土地流转给市农投公司储备,市人民政府统筹安排资金用于园区土地流转及基础设施建设后,再通过土地二次流转方式引进企业参与示范园区建设,园区建成后,将成为技术先进、环境良好、可持续发展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二是引导企业参与,创新土地流转模式。积极引导龙头企业或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已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项目区,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打造相应的品牌基地,同时引导带动当地农户采取土地入股形式参与到基地建设中来,既降低了农民的风险,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权益,又使农民收入形成了递增机制。三是鼓励企业直接参与土地流转。鼓励公司或农业生产合作社把分散在农民手中还未经改造的土地,以土地流转方式承租后,结合市场和产业发展的要求,通过集中连片进行功能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促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河口县通过引入企业参与示范基地的投资建设,打造柠檬种植示范基地4000亩,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合作模式,投产前期农户拥有275元/亩/年的地租和务工收入,投产后农户收入增加至“地租+10%的提成+务工收入”,公司用自有注册品牌“柠先生”做市场销售推广,将以市场保护价收购农户手中产出的柠檬鲜果,为农户解决了以后销售上的顾虑。

突出效益发挥,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走进龙陵县勐糯镇,在一排排平整的土地上,农民们有的在种麦子,有的在采摘香料烟,有的在种植蔬菜、水果。一条条沙砾石、混凝土铺筑的机耕路及灌溉沟渠纵横有序,昔日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田”。龙陵县勐糯镇勐糯村等4个村2995亩土地通过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步伐,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明显,为项目区群众生产生活创造了便捷条件。项目区内实现了田、水、路、林、村的合理布局,并配套和完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项目的建成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对保持全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双江县抓住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有利机遇,积极整合各种项目资金,充分发动群众,项目区围绕“田成方、管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树成行、旱能浇、涝能排”的目标,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项目区通过道路截弯取直、埋水填塘等措施增加了抗旱防洪涝可用面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修建了三面光沟渠,灌溉水利系数明显提升,节水效益显著提高,修建了机耕道路,土地平整小改大,实现了机械到田,减轻了农户劳动强度,提高了覆种指数,改变了农民群众收入渠道单一的现状,实现了产业增效,收入增加。例如:项目区忙品一、二小组当年可种植玉米,冬季可进行冬农开发,种植蔬菜亩均单产1.3吨/亩,比改造前0.8吨/亩增0.5吨/亩,增1500元;种植马铃薯亩均单产2.5吨/亩,比改造前2吨/亩增0.5吨/亩,增1200元,项目区群众的主要农业产业收入与往年相比将得以大幅增加,500亩的项目区年将增加经济收入66万元。

盈江县铜壁关乡和平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辖8个村民小组,有农户465户,有乡村人口1869人。农民收入主要以种、养殖业为主,农作物种植面积5436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235亩,甘蔗种植面积2302亩。通过项目实施,项目区407亩水稻种植预计增产粮食20350公斤,新增产值4.8万元。项目区1228亩甘蔗种植亩产由原来4.5吨预计增加到6吨以上,新增甘蔗产量1842吨,新增产值59万元。两项预计年新增产值63.8万元,直接受益农户417户,直接受益人口1675人,项目区户均增收1530元,人均增收380元。

我省始终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开展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肥综合配套措施应用推广,大幅提高了土地产出率、水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经过测算,去年,项目区亩均增产粮食107公斤,亩均增加收入385元,高标准农田建设成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有力保障。2017年,通过进一步加大项目整合力度,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优势特色产业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产业增值增效将进一步显现。下一步将为云南省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奠定坚实的基础。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