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库 > 正文

体细胞核移植技术 快手赞网站

客服   体细胞核移植技术 快手赞网站  第1张 拼多多砍价dy抖音ks快手 自助商城点击进入

▲山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杨桂文

各位同学,各位朋友,大家好!

感谢大家对山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关注!

山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前身是山东师范学院博物系与原齐鲁大学生物学系,是1950年建校之初最早成立的6个系科之一。作为山东师范大学主要院系之一,学院长期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中学生物学师资;长期致力于培养从事生命科学创新研究和生物技术开发的专业人才;长期致力于培养现代应用型食品科学与工程人才。

生命科学学院到今天已经走过了70余年。学院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学术与育人底蕴、完善的学科结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精良的创新平台,为把同学们培养成为在未来各领域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人才铺设了坚实的成才之路。

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是生命科学与技术的新时代。学院正在加快成长步伐,注重内涵式发展,正在致力于建设成为生命科学领域具有独特风格与一流科学研究水平的人才培养基地,不断提升在国内外同行中的地位。我们诚挚、热情地欢迎各位同学加入山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让我们携手同行,共同努力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01历史沿革及发展现状

生命科学学院是在原山东师范大学博物系和原齐鲁大学生物学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71年的建设,已形成了从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到博士后的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设有生物科学(师范类)、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三个本科专业,生物科学专业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生物技术专业2020年获批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为山东师范大学新兴交叉专业。

生命科学学院现有一个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个生物学博士一级学科,植物学、动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四个博士点,生物学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两个硕士一级学科,其中包括动物学、植物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食品科学与工程7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生物与医药、学科教学(生物)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学科与教学论方向硕士点。

学院拥有“逆境植物生物学”和“动物抗性生物学”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一个山东省盐生植物工程技术中心和一个“系统生物学”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现有山东省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中央与地方共建生物科学基础实验室1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食品科学实验室1个,高等学校骨干学科生物技术教学实验中心1个、自然博物馆1处;还有一座5000余平方米的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大楼、600平方米的温室和多个教学与科研实习基地。

▲学院大型仪器平台

▲学生在自然博物馆整理材料

▲自然博物馆一览

02学科专业优势

学院立足省内,对标全国,放眼全球,已建成从本科到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学院植物与动物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拥有1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生物科学)、1个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生物技术)、1个山东省一流学科 (生物学)、1个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细胞结构与功能团队)、1个山东省细胞生物学协同创新中心、2个山东省重点学科(植物学和动物学)、1个国家一类特色专业(生物科学),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生物学学科被评为“B-”类,位列省属高校首位,正在源源不断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输送优质的生命科学人才。

03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134人,其中教授37人、副教授35人;博士生导师2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0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4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5人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山东省学科带头人2人,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5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留学回国教师40余人。拥有2个省级创新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现有在校本科生1828人,全日制硕士生551人,博士生60人,博士后40人。

04教学科研成果

近五年,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研究课题近70余项,省部级科研课题60余项,发表SCI学术论文400余篇。学院出版著作30余部,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山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20余项。

▲学院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等荣誉

05人才培养

1、依托一流课程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生科院始终坚持以本为本,重视一流课程建设,建设了多门线上课程及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中学生物学教学法》《普通动物学》《微生物学》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7门课程入选山东省一流课程。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开展了小班研讨为特色的“小班课教学”,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向“启发式的讲授、批判式的讨论”转变;开设了多门双语讲授的专业课程;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大幅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本科教学始终走在学校前列,被评为2018年度本科教学工作先进单位。

▲教授们在指导学生

2、注重本科生科研训练,打下良好科研基础

学院定期举办现代生物学专题讲座和研究生论坛,邀请国内外的知名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及时介绍生物学的最新进展和本院教师的科研成果,拓展学生视野,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学院所有资源对本科生开放,并提供必要经费支持。从大二起,通过师生互选,遴选部分优秀本科生进入教授团队,和团队研究生一起从事前沿研究工作,为将来从事科研打下良好基础。

▲学生在进行实验

3、深入社会进行实践,因材施教、学以致用

学院历来重视教育实习、野外实习、专业实习、金工实习等实践环节,并给予经费支持,生物科学专业有野外实习和为期一学期的教育实习、支教实习等,生物技术专业走进国内中科院各个研究所及国内知名科研机构或知名公司进行专业实习,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有金工实习、专业实习等,让学生们真实地了解社会,了解就业需求。近年来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大赛中获得全国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全国银奖1项、铜奖3项,省特等奖、一等奖若干,走在了全省高校的前列;在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

▲参加“挑战杯”全国决赛获奖

4、全面提升,致力于培养优秀的生命科学人才

我院本科生就业率一直位居全校前列,考研率平均达50%以上,每年30%以上应届本科生考取985或211大学研究生,部分直接考取国外研究生。所培养的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本科生年底就业率高达97%。我院培养的毕业生多名成长为山东省中小学知名校长或山东省特级教师,已有7名毕业生成为“国家杰青”获得者体细胞核移植技术,2006级生命科学学院校友刘真成功完成了世界上首只体细胞克隆猴,南京农业大学29岁最年轻博导李珊2008年本科毕业于我院,同为2008级的张剑以生态科学助力农业现代化被央视新闻联播专题报道……还有不少青年才俊在山东省乃至全国知名,为全国的生命科学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参加“互联网+”大赛并获奖

▲张国一(第一行左二)获2020年第二届托尼·惠顿自然保护奖,全球共有5名获奖者

国际交流与合作

1.国际化视野:本科生有大量机会到境外访问、交流、实习,如寒暑假有赴日对外交流项目、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英国阿伯丁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合作开展了双学士学位项目等;学院也频繁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来校交流,使学生有大量机会与国际同行近距离接触。目前有10名留学生在院内学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2.国际化师资和课程:25%以上的老师有1年以上的海外经历,开阔的国际视野为培养本科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科和研究生均开设了系列英文课程、双语课程,学生们能足不出户享受国际化课程体验。

3.海外交流:学院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英国阿伯丁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开展合作交流项目,进行联合培养。本科生有机会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地参加学习和毕业设计;全额资助本科生参加本行业的境外国际会议。

4.国际学术会议:经常举行系列学术会议,来自本行业最知名的国际专家齐聚山师,交流最新研究成果,本科生是这些学术会议的重要参与者;平均每周一次的国际大师的学术报告,让本科生与国际大师零距离接触。

▲国际交流

07学院风采

▲泰山学术论坛—逆境植物学前瞻与农业可持续性发展国际会议在我院举行

▲山东细胞生物学学会2016年年会

▲教育部师范专业认证联合专家组来校对生物科学专业开展认证考查

▲学生参加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获奖

▲就地过年,暖在身边——我院辅导员邀请两名河北籍因疫情留校学生回家吃年夜饭

08桃李芬芳

刘真,2006级生命科学学院校友,成功突破了体细胞克隆猴这一世界难题,这是世界上首次通过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实现非人灵长类动物的克隆,分别被命名为“中中”和“华华”。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等国际知名期刊上,曾入选科技部2016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科技部2018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Cell 2018年最佳八篇文章” “Nature 2018重大科学事件”。目前为中科院神经生物研究所研究组组长、博士生导师。获得“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何梁何利青年创新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

▲刘真抱着克隆猴

▲刘真在实验室

张剑,2008级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从本科到博士,他始终把生态科学助力农业现代化作为自己的研究目标。他用八年的时间,扎根乡村,潜心研究绿色生态种植,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央视新闻联播2020年5月10日报道)。

▲张剑在和农户交流

李珊,2008级生命科学学院校友,2012年进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2018年12月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其研究成果也在Nature上发表,被选作Nature封面,被评为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19年中国农业科学十大重大进展。现为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19-2021);获2020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20年度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

▲李珊在实验室

作为本科培养的先行军,学院于2003年首次提出“大类招生”方案,实行“大类招生、二次选拔、分段培养”的培养模式。新生入学后,首先进入“生物科学类”大类平台学习,主要强化基础通识课学习,平台学习结束后,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个人意愿等选择专业。经过十几年的平台招生,实现了宽口径培养,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推进了人才培养改革进程。

▲学生在观察蝴蝶标本

▲学生们在进行科学研究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