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库 > 正文

农业职业学院 快手点赞在线自助平台微信支付

客服   农业职业学院 快手点赞在线自助平台微信支付  第1张 拼多多砍价dy抖音ks快手 自助商城点击进入

当“合作”、“质量”、“创新”成为关乎中国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词不断出现后,“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院校”这个命题,就成为了各高职院校共同探讨的主题。实践中,一个道理逐渐清晰:思路可以被借鉴,模式可以被模仿,方法可以被学习,唯独文化不能被复制。高职院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长足的发展,除了把握机遇实现自身超越外,必须要深化内涵,形成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一所办在乡村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五十多年的蓬勃发展,其不竭的发展动力和创造力都来源于对文化的坚守。无论是荒原立业、白手起家的艰辛,还是困境求生、逆境崛起的坚韧,农经人始终被同一种思想贯通、同一种精神穿越、同一个目标指引,这就是灌注到农经人灵魂中的农经精神。以“团结进取、自强不息、甘于奉献、追求卓越”为主要内涵的农经精神,如同烙印将农经人特有的魂魄、风骨和创造力,融入在自身发展的基因谱系里代代传承,并将这种优秀的、有自身个性的校园文化基因融入到发展的各个环节中,融入到师生的行为品行当中,最终形成了极具农经特色的校园文化,而这种文化孕育出了一代代具有爱农情怀、吃苦耐劳、务实创新等可贵品质的农经学子,也使农经学院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一、文化塑魂,把握核心,抓好精神引领,孕育爱农情怀

建校五十多年来,农经学院虽然经历了本科、中专、高职等不同发展阶段,但是肩负的使命却一直没有改变。学院始终坚守农村一线办学不动摇,不搬迁、不进城,不更名、不去农,始终把握一个核心,那就是对农经精神的坚守和倾心服务“三农”的大爱传承。

(一)塑造精神内核,彰显共同价值

学院始终坚持“立足乡村办学,倾心农业职业教育,零距离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坚持“育人为本、特色兴校、德育为先、技能立业”的办学理念,围绕“团结进取、自强不息、甘于奉献、追求卓越”的农经精神,着力培养师生的“学农、务农、为农”的爱农情结和“坚韧、淡定、勤耕”的价值取向,将“黑土文化的传承者、农职教育的排头兵、农业生产的行家里手、农业技术的传播者和热心‘三农’的践行者”作为农经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所有这些汇集为农经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核,并以此为核心,物化为“彰显行业特征、融含育人理念、承载人文精神和自然美感”的物质文化;内化为“师生关系和谐、职业道德修炼、技能素质提升、多元文化融合”的行为文化;固化为“教学、管理、服务一体,全员育人、过程监控、持续发展”的制度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同行业文化、企业文化和区域文化的交汇融合,最终形成了以“负重致远、锐意进取”的勤耕文化、“根植沃土、爱农富农”的感恩文化、“勇为人先、敢于亮剑”的创新文化、“传承文脉、合作共荣”的开放文化为主要内涵的“四维文化”育人体系,塑造了农经学院特色校园文化品牌,提升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实现了校园文化对区域文化的反哺。

农业职业学院 快手点赞在线自助平台微信支付  第2张

(二)搭建传播平台,传承爱农情怀

学院党委始终重视校魂的塑造,在利用校园网、校园广播、文化长廊、电子屏幕等常规载体展示农经精神的同时,依托校内师资、实训基地和相关专业优势,注册文化传播公司,搭建了全新的文化传播展示平台。2011年,学院党委本着锻炼师生团队,产学融合、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原则,由宣传部牵头整合校内各种资源,创建了奥沙数码科技(大连)有限公司牡丹江分公司。公司利用麾下的校园电视台、《农经院报》、大学生新闻工作室等载体,通过指导教师带队、任务驱动的方式,结合公司业务带动学生参与企业业务洽谈、项目策划、项目分工制作、项目后期维护等实际运营过程,锻炼师生团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促进团队快速成长的同时,也搭建了农经“校魂”展示的立体平台。

二、文化树人农业职业学院,融入大德育体系,打造全方位育人模式

学院将校园文化融入“大德育”体系,把农经文化基因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专业教学及第二课堂活动中,将专业课学习、团学活动变成学生道德体验与践行的阵地,形成了宣传部、思政部、教务处、团委学工处、各分院全方位育人的良好局面。

(一)将校园文化建设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

学院始终坚持“以文化熏陶人、以文化感染人、以文化鼓舞人、以文化教育人”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五育人”工作的实施意见》、《青年志愿者活动评优办法》等系列文件制度。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石,抓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课堂内道德认知——校园内道德践行——校园外社会实践拓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例如,通过“十佳大学生”评选、设立“金种子”大学生道德模范奖励基金,以及“军魂转校魂”等活动,培养学生树立“感恩·回报·爱心·责任”的价值理念;通过组织技能尖兵评选、优秀毕业生事迹报告会等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相互配合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通过举办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诚信档案等方式,锻炼学生心理素质、提高职业情商。通过德育“三进”课堂、素质教育系列大讲堂等活动,结合课程实践教学要求,组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提升了学生“构建自我、创新思维、领悟人生”的能力。

农业职业学院 快手点赞在线自助平台微信支付  第3张

(二)将校园文化建设融入专业教学中

学院注重从技能、职业道德等方面确定“职业人”行为模式。根据高职校园文化适应职业素质培养的目标,从职业技能培养、职业道德行为修炼等角度确定职业人的行为模式,并将其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和素质教育之中,融合到教学、管理、实训、各类活动和社会实践各个环节,实现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学院在所有专业课教学中有效植入爱岗敬业、团队合作、创新意识等思想教育内容;在实习实训中强化思想道德素质,通过职业氛围营造、职业角色体验、职业素质养成训练,培养学生“学专业、爱专业”的情怀和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勤奋钻研的意志品质。例如,农学专业将课堂设在师生共同承包的大棚里,在传授栽培技术中融进对学生爱农情怀的培养;畜牧专业的学生通过在面向农村一线的动物医院实习,零距离感受农民对农业科技的渴望,也切实感受农经“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矢志不移”的初衷;通过开展师生百项技能大赛、课外创作大赛、建立专业兴趣学习小组和社会实践小组等方式,营造良好的“学技术、练技能、比风采”的学习氛围。

(三)将校园文化建设融入第二课堂活动中

通过每年举行纪念“五四”表彰大会、各类主题演讲、“文明大学生”评选表彰等活动,挖掘宣传典型,彰显榜样力量;通过有针对性的校训进课堂、优秀毕业生事迹展、优秀毕业生事迹报告会、专家讲座等系列举措,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认同学院的精神文化,使学生从价值层面认同、践行校训;通过建立素质教育基地,组织各类书画艺术巡展、摄影展、专业设计作品展等活动,展示师生艺术作品,展现师生艺术才华,提升师生艺术素养,用高雅文化滋养心灵;通过开展大学生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寝室文化节、校园文化月等系列活动,形成“两节两月五系列”的文化艺术活动链条,大力开展富有时代特征、符合青年需求的校园艺术活动农业职业学院,并以此为载体,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所具有的教育、导向、凝聚、激励、参与的功能,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艺术教育氛围。

三、抓实载体,大爱传承,倾心服务“三农”,薪火相传

在实践过程中学院深切地体会到,文化的引领必须立足于现在而指向未来;文化的建设,必须根植学校的历史、根植行业和企业的沃土,又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和发展趋势,符合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符合教育的文化传播职能,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学校独特的精神内核,凝聚师生归属感和创新精神,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从而提升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并在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通过人才的流动、技术资源的共享,实现校园文化对区域文化的反哺,发挥好引领社会的功能。

农业职业学院 快手点赞在线自助平台微信支付  第4张

(一)以校园芍药文化节为契机,全方位诠释农经精神

学院利用自身的农业、观光、旅游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将文化与农经人淡泊豁达、自强不息的性格相结合,通过农经院花——芍药这一载体诠释新时期的农经精神。自2009年起,学院每年举办一届校园芍药文化节,通过品赏芍药,举办论坛、演唱会、插花比赛、书画展、摄影展、农经绿色农产品展销、农业观光采摘、校园高尔夫球运动体验等系列活动,将芍药文化与专业建设、各类文化活动、师生团队的实践技能提升相结合,塑造了极具农经特色的农业旅游资源品牌,让更多的人知晓芍药、热爱芍药,并通过品读芍药文化走近农经、了解农经,传播、传承农经精神。4年来,文化节以花为媒,已经成为了牡丹江市民共同的节日,影响力逐年提升,各种关于学院校园芍药文化节的报道见诸于各大媒体。2011年,在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举办的“2011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校园芍药文化节获得了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的殊荣。

(二)以学生社团活动为依托,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院现有青年志愿者协会等23个学生社团,各学生社团利用“五四”、“七一”、“一二九”等纪念日以及党的十七大、团的十六大、“北京奥运”、“神舟七号”发射成功、建国60周年等重要事件及学院校庆、迎评促建、创建示范校等契机,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爱国、爱校、爱专业的同时,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第一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学院将“零起点”的学苗托举到人民大会堂参加汇报演出,赢得了兄弟院校的赞誉。几年来,学院连续三次荣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组织奖、荣获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等省级以上团体奖项17项。

(三)产业文化进校园,营造良好的农业产业氛围

学院地处农村一线,校园内拥有农业生产示范园区、兽医院、乳制品生产车间、农机合作社等生产性实训基地,良好的农业产业氛围,学生每天置身其中,学在基地、练在基地、创业在基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技能的练兵场、社会服务的窗口和自主创业的孵化场。“学校在农村、课堂在田间、教研在基地、成果进农家”的办学特色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农业职业学院 快手点赞在线自助平台微信支付  第5张

(四)优秀企业文化进课堂,培养兴农人才

学院按照“融入多方资源、实行合作办学,融入行业企业标准、对接技术前沿,融入岗位需求、突出能力培养,融入企业文化、强化素质教育”的思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了涉农人才培养质量。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与企业实现深度融合。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中,将满足企业岗位能力要求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通过与企业共编教材、聘请企业能工巧匠授课、到企业实习实训等方式,将企业文化融合在学生的学习、实践和校园活动中。同时,还利用讲座、报告会、论坛的形式将优秀的企业文化传递给学生,通过举办各类科技活动和技能竞赛等,对学生进行企业价值理念、企业核心竞争力、科技与创新意识、遵规守纪等方面的教育。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学院毕业生得到了更多用人单位的青睐。学生先后荣获全国高等农业职业院校插花职业技能大赛特等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模具项目一等奖、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农业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全国高职高专“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国家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IC3)海峡两岸大赛冠军等优异成绩。

(五)倾心服务“三农”,塑造农经典范

作为一所农业院校,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智力、科研保障是自身最重要使命。在多年的实践中,农经学院通过多种渠道服务“三农”、助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了校园文化对于区域文化的反哺,实现了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也推动了学院的深化发展。

学院作为省部共建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的核心成员单位,整合省内农业职业教育资源、行业企业资源和农业科技研发推广资源,牵头成立了黑龙江省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集团作为龙江农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引擎、农业科技传播和推广引擎,搭建了校企深度合作的育人平台和科技研发、技术推广的共享平台。学院还按照“共建意向长期化、互惠政策长效化、双方发展纽带化、互动方式多样化”的原则,与周边农业市(县)结盟,自2007年开始,先后派出3位副处级科技干部赴海林市、宁安市、桦南县担任科技副市(县)长,在县乡办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实行农业专家联系乡(镇)服务制度、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实施科技入户、培育区域特色作物,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增产增收。2012年,牡丹江被农业部批准为国家级黑木耳批发市场,这其中饱含着农经人的一份辛劳,农经学院在黑木耳生产技术方面的贡献有目共睹。

同时,学院还编辑出版农家书屋系列农业科技普及丛书33本,涉及种植类、养殖类、农机类、农产品加工类、农业经济管理类、农村干部培训类六个系列;组织实施了“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工程”、“农业科技带头人培训工程”、“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工程”、“农业科技普及工程”,并通过开展“阳光农民创业培训”、“农村干部学历提升”、“村村大学生”培养等,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乡村致富带头人。一批批农经师生根植沃土、专注于田畴,成为“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的执着践行者,成为农经精神的坚定传承者,为学院赢得了“管理人才的摇篮、科技专家的沃土、‘三农’服务的排头兵”的美誉。

农业职业学院 快手点赞在线自助平台微信支付  第6张

农学专业毕业生刘彩华,2006年毕业后扎根农村,建设家乡,创建了农业合作社和农机合作社,经营土地3500亩,拥有千万元农机设备。2009年被评为百名高职创业之星,并被中宣部、团中央遴选为庆祝建国60周年“我与祖国共奋进”宣讲团成员。2012年,刘彩华经营土地13000多亩,纯收入300万元,作为全国五大粮食主产区的种粮标兵走上了中央电视台《三农记忆》颁奖台。今年7月,全国妇联领导到她主持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视察时表扬她:“你很能干,你的贡献很大。我们要全力支持你。”刘彩华是农经人引以为傲的黑土地飞出的金凤凰,也是带领一方百姓共同致富的新农村建设带头人。

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郑殿凤,2008年创办了宁安市明锋畜牧业养殖有限公司,现有可繁殖母猪300头,年获利百万元以上。她带领所在的兴华村大力发展规模化生猪养殖,建成年出栏千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小区3个,兴华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养猪专业村,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养殖致富金钥匙”。同时,她主动扩大辐射带动范围,积极推广无公害绿色猪肉的生产,2009年组建了宁安市明锋养猪专业合作社,涵盖了宁安市12个乡镇66户养猪大户,年可出栏商品猪10万头左右。她乐于助人,近年来累计捐款达10多万元。被推举为宁安市人大代表,曾荣获牡丹江市十大杰出青年、黑龙江省畜牧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多年来,广大师生通过“三下乡”、“院市共建”、农民培训、与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共同录制《农经大讲堂》电视专栏等途径多渠道服务“三农”,成效显著,学院为黑龙江省的千亿斤粮食发展战略的实现,为牡丹江地区农民纯收入连续九年保持全省第一作出了重要贡献。2011年,被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授予粮食生产贡献奖。

几年来,学院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多家媒体报道了学院首届村村大学生学习经历、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学院毕业生带领乡亲共同致富的事迹和学院师生服务“三农”事迹。

回首50多年的发展历程,农经人体会了守得住清贫的淡定、背水一战的众志成城,也分享了农民大丰收的喜悦、坚守农职教育的欣慰与自豪。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新,成为农经学院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坚守中突破,在创新中发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神奇,省级教育教学改革先进单位、教育部优秀评估院校、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省部共建现代农村职业教育试验区核心成员单位、黑龙江省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牵头单位……这一项项荣誉是对学院最好的褒奖。黑龙江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巩固提高工程的持续实施和省部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的启动,为农经学院带来了全新的历史机遇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相信,在所有农经人的共同努力下,农经学院将成为更多学子难离的故土、心灵的家园,农经精神将伴随毕业生活跃的身影在龙江大地不断传承。

AD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