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库 > 正文

快手秒作品双击子潇网络

客服   快手秒作品双击子潇网络  第1张 拼多多砍价dy抖音ks快手 自助商城点击进入

●"21世纪新闻媒体·新闻教育发展"研讨会召开

●新闻教育发展研讨会召开学界业界共商创新与发展

●官建文:新世纪新媒体新编辑

人民网北京12月12日讯12月9日,“21世纪新闻媒体·新闻教育发展”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大学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由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上海大学传媒研究院、影视学院、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和上海《新民晚报》社联合主办、人民网作为媒体支持单位的来自美国密苏里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威斯敏斯特大学、伯明翰大学、日本上智大学、韩国水原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等的著名新闻院系的著名学者,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几十所名校的知名学者和中外新闻媒体的专家汇聚一堂,共同切磋21世纪新闻媒体和新闻教育发展的前沿课题。

在第三场主题演讲中,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的ColinSparks教授做了题为:《新闻教育的新发展:我们是否在西方遇到了危机?》的发言。他说,19世纪70年代以来,新闻学课程和新闻学的学生都大量增加,然而这些变化也导致新闻新闻记者的传统工作方式发生改变,如女性新闻学生的比例不断上升导致新闻工作越来越女性化。专业模式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理论和实践的矛盾十分突出。学院派花很多的时间在图书馆,而实践派虽然经验丰富但却缺少理论的积累。其次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存在很大的区别,不应该采用同样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式。在教师方面,到底应该由什么样的人来带领新闻学院不断走向进步?我们是否必须招聘那些业界的人员?是否必须招博士?教职员工升迁的标准又是什么?这些都是急待解决的问题。目前绝大多数学生读新闻专业的目的是找一份好工作,学习动机不纯。而且每个教授都有自己遵从的准则。所以教出来的学生也不很相同。相应地,不同的学生在进入社会以后有着各自不同的困惑。

在欧洲,普遍存在“新闻无学”的偏见,或者说很多人把新闻学只是看成一个职业,而不是像法律,医学,社会学那样的学问。同时这种偏见需要改变。

现在,媒体对新闻学学生的需求量正在下降,传统就业市场萎缩,但是新闻媒体的技能被越来越多的领域需要和认可,使新闻学学生有了很多新兴的就业机会。因此在当今的新闻学教育中上海大学影视学院传媒新记者,跨学科的学习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实践和理论的学习也显得愈发的重要。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KeesBrants教授发言的题目为:《变化的媒体,变化的新闻业》。他提到,当前,新闻业记者碰到了来自企业以及商业等各方面的压力,很多人对新闻业的过度商业化颇有微词。有些记者对政治愤世嫉俗,而另外一些记者则只是迎合政治,这个现象使得人们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新闻的信任。

同时,新闻环境也发生了变化,新兴媒体有其优点也有其弊病,比如互联网成为记者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但网上新闻有时候缺乏真实性。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更加关注我们的新闻教育,记者应该更多地调整新闻的报道方式。

新闻记者应该实现有限度的自由,即记者应该受到责任的约束,在迎合娱乐化趋势的同时,也应该坚守职业精神,独立的报道新闻。

韩国水原大学Moon-HaengLee教授介绍了她新近关注的课题:《作为移动新媒体的DMB》。她说上海大学影视学院传媒新记者,当前人们对传统媒体的使用正在不断下降,而对新媒体的使用在增加,包括网络、移动电话,DMB等等。韩国的DMB开始于2005年,DMB的受众正在不断增长。60%的DMB的使用发生在移动状态,比如在街上、地铁里等等。最大的收视群是在20―29这个年龄段。而女性的使用率是占到75%,DMB使用的最高峰期是在每天上下班的时间。DMB的特点包括高质量的文字界面,是一个多媒体的整合,可提供高质量的视频和音频。DMB是一种个性化的媒体方式,它最大的挑战是收费的,在字幕的清晰度等微观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但是从其发展势头来看,它很可能成为下一代的主要的媒体方式,我们应该充满客观的期待。

随后,上海大学的吴信训教授做了题为《21世纪:新闻教育最需要什么》的主题发言。他说,传媒的生命力就在于社会公信力。从根本上看,传媒的公信力来自通过新闻的传播,为公众及时提供世界最新变动的真实情况,这也是新闻传媒最重要的社会功能――信息功能与舆论功能的使命所在。因此,新闻媒体应该坚守并弘扬新闻的职业道德精神,新闻教育者应该成为社会的守望者。从普遍规律来讲,新闻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能掌握公信力的人。

其次,他指出,教育的目的,是解决有限的人生精力与无限的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最好的教育,是能用最小的教育成本最快培养人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知识的价值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判断层次的价值(判断能力);第二个层次是行动层次的价值(行动能力)。因此新闻教育要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实际业务能力的人。毕业论文不应该只有学术论文这样一种形式。好的新闻作品也可以作为毕业论文。对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考量标准。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吴教授提到,在研究生教育中,传播学应该偏重于理论研究,而新闻学则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同的专业应该有不同的课程设置。我们可以聘用有经验的记者来大学任教,应该尽量减少实践和理论之间的割裂。

最后,他提出了自己对中国新闻教育改革的思考:1、对教育目的、教育效率的再思考2、应重视对新闻专业职业精神的强调和培养,避免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简单地混同起来。3、因地制宜,创造条件,加强对新闻实际能力的培养4、改革对毕业论文的要求新闻学的本科生也好、硕士研究生也好,毕业论文不要强求只写理论性文章,写出、拍摄出有份量的好新闻作品同样是可以的。因为能写出、拍摄出有份量的好新闻作品正是学生思想水平与实际业务能力综合素质的生动体现。5、对新闻学、传播学专业学生培养层次进一步合理规划。6、多种措施,多种途径,加强对教师新闻实践能力的培养。7、对媒体新闻岗位的从业人员强调具有新闻专业教育的资质。

郑保卫教授点评:非常赞同吴信训教授的观点,新闻人才培养应该遵循的原则,就是专业主义和职业精神。同时他也分析到,传媒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这是英国新闻教育由学徒制转向专业化的根本原因。此外,市场和政治都会对新闻有很大的影响。新闻应该在遵循本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与政治各方利益互相协调,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以此找到合适的发展空间。学院派和实务派各有所长,应该相互结合,只有这样,才是对新闻系学生最有益的方式。也许我们应该设置专业硕士这样一个学位,来提供给那些业务素质很高的学生,也就是说我们应该随着实践的发展来对我们的教育模式进行不断的调整,学科的发展需要有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来与之配套。

第二会场发言精粹

张咏华上海大学

通过考察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伯明翰大学,伦敦大学,得出的一些思路的启示,例如培养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是本科教学的基本目标,而术业有专攻,研究生阶段强调理论研究和学科细分,但并非研究生阶段都偏重研究。关于评估体系,通过加强媒介研究教育探讨不同模式适应社会多方面的需求,学生的评估规范不是千篇一律,允许个人差异。

郑保卫中国人民大学

重点提出新闻教育中的几个矛盾关系:一是数量和质量;二是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三是道德和职业理念;四是新闻教学和传播教学。并提供了三个研究问题的视角:从整体看,从社会看,从自身看。提倡加强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并重,不可偏颇。

郑贞铭中国文化大学

关于新闻教育“五个不是”的论断:1、新闻教育不是职业教育。有学者质疑新闻教育没有哲学内涵,但是事实上一定要有学理、哲学做支撑新闻学科教育才能走得长远。2、新闻教育不是肤浅教育。3、新闻教育不是孤立教育。多学科、博学为特征。4、新闻教育不是廉价教育,设备、师资力量需要增强。5、新闻教育不是功利教育。要掌握育人方向。

郭可上海外国语大学

新闻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组成部分,现在大多沦为一种市场需要。很多学校非自身具备办学条件,而是处于非教育的因素在办。针对国内缺乏新闻教育的评估体系,从教育者责任感、新闻教育专业化的角度阐述评估体系的必要性。

蔡敏重庆工商大学

新闻学科的迅速膨胀带来就业压力,同时面临非专业学生的竞争,因此就业之门越来越窄。新闻教育需通过重视“道”(即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技”(技术能力、业务能力)和“学”(文学社会学)来增强竞争力。探索通才教育的现实途径。

郭光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介绍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独特的办学模式:与媒体联合办学,培养经济+外语+新闻的专业复合型人才。解决了市场细分化出现的问题,丰富了记者队伍的类型,填补了“新闻型、文学型、学者型”记者中最缺乏的学者型人才。

周海燕南京大学

提出传统新闻教育的“格式化‘问题。倡导用情境式教学代替记忆式教学,开展社会调查和实地演练,从中掌握新闻的报道方法和技巧。

石坚王淑兰南京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一定不能分开。教育最终要体现在“效益”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黄建新上海大学

大力倡导教学的实用性,面对媒体等用人单位设置专门针对为进入行业的教材、教法。

李建新上海大学

通过回顾我国的新闻教育史,将经济学上的“后发优势”概念引入到目前我国的高校新闻中来,针对近年来大量开办的和即将开办新闻专业的院校,提出需要思考的三个问题:目标在哪里?特色在哪里?手段方法在哪里?

丁伯铨南京大学

以鲜活、有趣、生动的例子,阐述了新闻采访在教学中主导的地位。

中国人民大学的涂光晋教授把以上发言归纳为两类。一是通过对国外情况的量化、深入研究,给国内提供借鉴。如张咏华,郭可教授;二是对教育方法、方式的宏观思考,对基本原则、理念的归纳,如郑保卫、郑贞铭。这些专家学者的发言不仅仅是经验之谈。不仅仅是教育工作的总结,而是对新闻教育高度概括的理性的思考。

同时,她指出,人才培养如何评价的问题,要像历史一样去评,既不能以理想代替现实,也不能采取历史虚无主义。对于建国来我们取得的新闻教育的硕果有目共睹,而存在的问题也应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于学生的基本素质,新闻敏感,继续学习能力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教育理想。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社会责任感是最基本的,以及对整个人类的悲悯之心是成为一个合格的记者的前提。

2、新闻意识。从进大学第一天就需要培养基本的判断、编辑、采访能力。

3、如何传授知识,从知识转换成技能,是教育方式的核心要点。我们的新闻教育需要更具开放性。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