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库 > 正文

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技术 抖音免费刷10000播放量

客服   dy抖音ks快手 自助商城点击进入

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后的知识产权整合(上).mp3

13:44来自企业案例集

他们怎么也不相信,对于中国的制造优势,对中国成本的理解,他们是很欠缺的。

——李书福

吉利汽车的知名度远远超过它所代表的市场份额。创始人李书福特别受到媒体的喜爱,因为他对汽车行业有一些非常坦率的并且能够引起争论的观察。吉利汽车频频在媒体上得到报道的另一个原因是吉利特别擅长组织跨国收购,并且每次跨国收购都有让人意外的成果。

在汽车产业,吉利属于后起之秀,没有国资背景,1996年才获得汽车生产许可证。2004年,吉利汽车在香港上市。作为民营企业,吉利在香港上市具有重要意义。有了香港上市公司的身份,吉利就可以在海外进行融资,而国际融资是国际收购成功的前提。

在此之后,吉利开始面向全球展开收购。2006年,吉利收购了英国锰铜控股公司,它的产品是伦敦街头标志性的黑色出租车。2009年,吉利收购了澳大利亚DSI自动变速器公司,吉利由此掌握了汽车核心部件之一变速器的技术。

2010年,吉利收购沃尔沃汽车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技术,震动了国际汽车行业。2017年,吉利收购马来西亚宝腾和宝腾旗下的英国超级跑车品牌莲花汽车。

并购产生协同效应

在吉利所有的国际收购中,影响最大的是沃尔沃汽车收购。沃尔沃是瑞典最大的工业企业,国际知名品牌。吉利有机会收购沃尔沃,与当时的国际经济环境变化有关。进入21世纪后,汽车产业集中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对中型汽车品牌不利。

2008年,沃尔沃汽车亏损高达15亿美元,并且已经连续亏损三年。沃尔沃是美国福特汽车旗下的公司,由于美国发生金融危机,母公司福特的经营情况也遇到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福特考虑出售沃尔沃来减轻财务压力。在整个行业陷入困境的情况下,愿意出资购买的企业很少。吉利利用这一机会,以15美元的价格获得沃尔沃汽车100%的股份。

完成收购只是并购过程的第一步,真正的挑战是收购之后的整合。吉利对企业整合非常慎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沃尔沃与吉利汽车之间的关系。

收购方是吉利控股,收购完成后沃尔沃和吉利汽车都是吉利控股集团的成员。由于两家公司无论从品牌价值、产品质量到人员管理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直接进行整合几乎是不可能的。李书福在收购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吉利与沃尔沃是兄弟关系,独立经营。

收购完成之后,两家公司成为同一集团的成员,两者间的协作马上就开始了。第一项协作效应显现在财务资源方面。收购沃尔沃之前,吉利曾经联系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申请融资用于收购。但它的申请遭到拒绝,因为这些银行不相信吉利能够顺利收购沃尔沃。

直到收购前,吉利还是没能筹到需要的钱数,最后只支付了13亿美元现金,靠着福特公司借给的2亿美元,才勉强完成了收购。

一旦收购完成,沃尔沃的财务就合并到整个吉利控股集团里面。由于沃尔沃的加入,吉利控股的财务地位发生了显著的改善。2012年,国家开行发银开始跟沃尔沃合作,授予沃尔沃30亿欧元的信贷额度,帮助沃尔沃进行债务重组。2014年,吉利获得中国进出口银行200亿美元的授信。

第二项协作效应表现在双方联合采购,带来采购和生产成本降低。这本来也是吉利对外解释沃尔沃收购合理性时的一个重要价值点。在瑞典,沃尔沃习惯于高价格的零部件采购。李书福相信,沃尔沃管理层不知道,在中国市场上,通过供应链重新设计,可以极大地降低成本。

吉利和沃尔沃成立了一个联合的成本委员会和采购委员会。在委员会内部,双方责任有不同的侧重。沃尔沃负责质量管理,吉利负责商务谈判。光是设在张家口的一间发动机工厂就可以实现采购成本降低20%。

李书福以吉利并购澳大利亚变速箱企业DSI为例解释说,DSI计划用它的技术在中国生产自动变速器,估算设备投入要10亿元。在吉利的支持下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技术,最终只用5亿元就完成了。李书福说,“他们怎么也不相信,对于中国的制造优势,对中国成本的理解,他们是很欠缺的。”

知识产权难题

围绕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过程,媒体做了大量报道。曾经有报道说,吉利获得了沃尔沃百分之百的股权,包括全部的知识产权,差不多一万多项专利,吉利将借助沃尔沃的技术提升产品品质和研发能力。但实际的情况却复杂得多。

由于沃尔沃的知识产业还涉及母公司福特,吉利的收购合同中有一些关于知识产权的限制性条款,规定许多专利不能用于吉利。福特和沃尔沃方面都担心吉利将知识产权转移到中国之后,放弃瑞典的工厂和员工,因此在协议中规定了许多技术授权的约束。

在谈判沃尔沃知识产权授权条款时,顾虑最大的自然是福特公司。福特持有沃尔沃长达10年时间,期间福特将自有的大量技术授权给沃尔沃,双方还联合开放了不少技术。这些技术既在沃尔沃使用,也在福特公司使用。如果这些技术开放给吉利,可能对福特产生不利的影响,至少会影响福特在中国的市场竞争力。

据负责知识产权谈判的吉利副总裁赵福全介绍,沃尔沃的知识产权授权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不同的情况。

可广泛授权的部分。福特拥有的知识产权,既对沃尔沃公开,又对吉利公开,这部分非常有限。

有限授权的部分。沃尔沃可以使用福特所拥有的部分知识产权,这部分技术不能向吉利公开。

排除性知识产权。福特的知识产权,沃尔沃参与开发或者了解,吉利收购后连沃尔沃也不能用。

三类知识产权中,只有第一类是吉利购买之后就可以使用的,第三类与吉利和沃尔沃无关。第二类知识产权对于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后的持续经营至关重要,是双方谈判的焦点。对于吉利来说,最优先的策略是至少保证沃尔沃拥有这部分知识产权使用权。

吉利在做出收购决策时曾经对沃尔沃的技术抱以很大的希望。李书福等人分析,沃尔沃的研发投入力度很高,亏损主要是因为销售量太小,无法实现规模效应。在这个意义,沃尔沃的市场价格并未体现其知识产权的价值。因此,知识产权将是本次收购的一项主要收益。

但收购完成后的现实却是,即使完全属于沃尔沃的知识产权,吉利汽车想使用也要经过沃尔沃董事会和管理层的同意。据《中国企业家杂志》报道,在收购后的前两年,沃尔沃方面表现得比较消极,不愿意支持吉利,也不愿意合作开发项目。[i]比如吉利希望能够获得发动机技术,沃尔沃方面却不同意授权,李书福对此很不满意,但始终保持了克制的态度。

数年以后,福特在美国总部召集吉利与沃尔沃举行过一次知识产权评价会议。由福特牵头,对当年收购协议条款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审核吉利在收购后是否遵从了限制性知识产权协议。评估表明,吉利和沃尔沃很好地遵守了当年的规定,收购条款中设定的知识产权纠纷内部仲裁机制从来没有触发启动。

吉利在收购之前对管理层、工会和当地政府有所承诺,不做可能伤害沃尔沃品牌的事。收购之后,吉利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在沃尔沃汽车的八个董事会席位中,吉利只占了两个。除了董事之外,吉利没有向沃尔沃派出高管,而是完全交给本地团队经营。

与沃尔沃相比,吉利的品牌价值和管理能力都有明显的差距。吉利收购沃尔沃依靠的是财务资源,而不代表市场优势。利益相关方对吉利的能力和行为并不了解,对吉利的行为容易产生错误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急于控制管理权反而对吉利不利。李书福采取了放权和隐忍的态度,既是现实的选择,也为未来的调整留下余地。

[i]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