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库 > 正文

拼多多真人助力平台免费

客服   dy抖音ks快手 自助商城点击进入

1.3 机采棉质量问题新疆地广人稀,以机械取代人工劳动是必然的趋势。由于种植面积大,且种植地区多为盆地平原,地势平坦,所以新疆棉花产业的机械化较我国其他棉区更易实现。应用机采棉可以大量减少拾花工人数,从根本上解决拾花劳动力紧缺的问题,减轻棉农负担,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生产成本,扩大了规模效益。然而目前机采棉处境尴尬。与手采棉相比,机采棉杂质多,加工皮棉时需要额外去杂,且加工后的皮棉无论从绒长还是颜色上,都逊色于手采棉的皮棉,这就导致了棉花收购商对机采棉的收购意愿不强,棉花价格低,一方面棉花机采所需的劳动力和棉农所投入的精力都大大减少,成本降低;另一方面机采棉品质差、价格低,并且易积压,市场风险高。所以棉农和政府、加工棉企等在决定棉花机采与否时都有着许多矛盾的心态。1.4 残膜污染铺膜播种在新疆已实行了多年,而薄膜覆盖带来的益处也相当多,如提升地温、保墒、缓解土壤结块、增加曝光等,这些都极利于种子的萌发和棉苗的生长,并在夏季高温时对保持土壤水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薄膜的不易分解性,导致田间薄膜残留逐年累积。2012至2013年新疆自治区农业厅资源与环境保护站连续对全疆20个县的农田进行取样调查,结果显示,当地农田平均地膜残留量已经达16.88 kg/666.7m2,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5倍。

虽然农技部门和农户每年都会投入许多力量进行残膜回收,但仍有大量残膜留在田间,而回收的残膜如何处理也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1.5 水资源利用问题膜下滴灌技术最早出现在新疆兵团石河子垦区,该技术结合了滴灌技术和覆膜技术,具有施肥均匀、节水节肥、减轻劳动强度等优点,大田使用后,较常规灌溉省水50%左右,省肥20%,省农药10%,增产10%~20%,增加综合经济效益40%以上新疆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受到种植户的普遍欢迎。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应用,加压滴灌的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河流水和井水中的泥沙等杂质含量较多,加压滴灌中的过滤设备则起了重要作用。然而过滤设备使用多年,必须定期进行清理,过滤能力已明显下降,而且经过更换的设备在使用几年后又会出现同样的问题。过滤系统出现问题,直接导致电量消耗增加、水资源和肥料的浪费、杂质堵塞管道、压力增加、电机负荷加大。膜下滴灌技术在新疆棉区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对节水增产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部分地区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大量开垦荒滩作为耕地,导致水资源需求量增加,河流上游林地耕地用水减少,林草退化,作物产量降低,由此造成的长期性的生态环境破坏也不容乐观。1.6 棉花枯、黄萎病棉花枯、黄萎病是极难治愈的病害,黄萎病甚至被称为棉花的癌症,这两种病害自1958年在新疆莎车县被发现,目前在新疆棉区普遍发生。

枯萎病的发生面积占种植面积的20%~30%,黄萎病在新疆棉区的70%~80%棉田中已有出现。枯、黄萎病引起的症状通常有棉花枯萎、叶片萎蔫脱落、结铃减少、植株枯死等,会严重降低棉花的品质新疆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严重时几近绝收。除棉花外,棉花枯萎病的病原菌尖刀镰孢菌还可侵染小麦、玉米、大豆、红枣等作物。此外,棉花枯、黄萎病的病原休眠时间可长达数年,传播方式除了随寄主传播外,还可通过空气、水流传播。由于棉花枯、黄萎病分布广泛,病原的传播、侵染力强等特性,使得很难从根本上治理,而每年因枯、黄萎病减少的棉花产量不可估量,所以如何治理棉花枯、黄萎病,避免产量损失、提高棉花品质,成了新疆棉区棉花生产的又一问题。2 对策建议2.1 调整人员结构,提高文化水平要调整新疆棉区的人员结构,须不断招纳青年人员。乡镇和团场吸纳青年人员可有效扩增农业人口数量。2016年底至2017年初,兵团多个师、团陆续展开了青年人口引进战略,并计划将此战略不断延续。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相似,兵团以优惠条件为政策引导,鼓励疆内外的年轻人到兵团安家工作。这不仅有利于扩充农业人口数量,也有利于新疆社会的长治久安。要提高棉农对新文化的接受意识,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科学引导。对于新兴文化和技术,通过各种实际操作作为示范和效果展示,以集中培训等形式达到宣传的目的。另外,应鼓励棉农多参加在职专业学校类的再教育学习,比如在兵团各团场设有分校的新疆兵团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棉农认识到新文化和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才能更好的接受和运用。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