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库 > 正文

巢湖农业信息网_咸阳市农业信息官网_中化农业巢湖有限公司

客服   巢湖农业信息网_咸阳市农业信息官网_中化农业巢湖有限公司  第1张 拼多多砍价dy抖音ks快手 自助商城点击进入

尊敬的张孟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化农业的建议”提案(第0225号)收悉,并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2017年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2020年,全年农业增加值达332亿元,比2017年增长21.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3年跨千元台阶,达24282元,年均增长7.2%。2017年、2021年,市政府办公室先后印发《加快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意见》(合政办〔2017〕19号)、《关于全面提升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意见》(合政办〔2021〕1号),积极推动农业变产业、园区变景区、产品变精品、劳动变活动,农业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都市现代农业走在全国省会城市前列。今年,全国都市现代农业暨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现场会将在我市召开。

一、成效与做法

(一)实施绿色农业安全供给工程,保障“米袋子”“菜篮子”。一是粮食绿色增产增效。推进环巢湖流域水稻绿色种植模式,建立了74个水稻、小麦病虫草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区,巩固提升“1+8+34”个国家、省和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市粮食年均播种总面积总产量实现双稳定,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5位。二是蔬菜绿色生产提标。全市建成省级蔬菜标准园19个,发展设施蔬菜面积37.83万亩,蔬菜产量稳定在230万吨,菜篮子产品综合生产保障能力位居省会城市第6位,全国“菜篮子”市长负责制首次考核获得“优秀”等次。三是畜牧绿色低碳循环。每年1500万元支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创建部省级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59家,推广楼层式集约高效养猪模式。2020年,全市生猪存栏64.70万头、年出栏126.5万头,是全省唯一生猪存、出栏稳产保供目标“双完成”的市。四是渔业绿色健康养殖。积极发展循环流水、工厂化和集装箱等高效绿色健康养殖模式,水产健康养殖示范面积达90%。积极实施虾稻产业“3115”工程,打造虾稻共养千亩示范片24个,创建5个国家级虾稻综合示范区,全市虾稻综合种养总面积达80.6万亩,荣获“中国龙虾之都”称号。五是创建名品名牌。全市拥有农业类中国驰名商标25个,安徽省著名商标210个,有效“三品一标”总数760个,其中农产品地理标志12个。长丰草莓品牌价值达到75亿以上。六是推进质量安全追溯。建立主要农产品及重点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追溯制度,入驻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主体数2315家、省追溯平台2018家,12家企业开展区块链追溯应用试点。实施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生产主体2296个,开具食用农产品合格证13.2万张。

(二)实施农业生活休闲服务工程,满足城乡人民多样化需求。一是打造田园综合体、观光采摘园。大力发展采摘农业、观光农业、特色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打造长丰青峰岭、巢湖尖山湖、庐江黄山寨等为代表的一批都市农业田园综合体、观光采摘园,基本实现“常年有景、月月办节、天天可游”的阶段性目标。二是打造乡村民宿、农家乐。依托农业、农事、农房和农家饭菜开发肥东县长临河六家畈、四顶山,庐江县汤池、万山等乡村旅游集聚区,长丰杨庙马郢、巢湖厵乡、蜀山小岭南等民宿村,升级建设185家星级农家乐。三是打造农耕文化体验区。围绕农业生产、美丽乡村和文化资源,深度挖掘农耕文化,通过原乡原俗的农耕体验传承农耕文明,涌现出农博园、稻米博物馆、青松食品中小学农谚教育基地、庐阳崔岗艺术专业村等农耕文化和关联艺术体验区。四是打造农业精品旅游线路。全市共创建2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5个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9个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点)、106个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推出55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线路。2020年乡村旅游接待达到2207.32万人次,旅游创收121.26亿元。

巢湖农业信息网_咸阳市农业信息官网_中化农业巢湖有限公司  第2张

(三)实施农业生态涵养提升工程,叠加全市生态大屏障。一是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千亿斤粮食增产项目3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65.11万余亩,有效农田灌溉系数由0.53提升至0.55。二是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整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重点实施水土资源保护、面源污染防治和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全市完成50余处生态建设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km2,预防保护面积100km2。开展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实施了轻中度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重度污染耕地严格管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有序推进,87个乡镇实现了全域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市场化。完成各类改厕32.19万户,农村常住农户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3.31%,乡镇政府驻地及中心村污水治理率达80%以上。三是推进化肥农药减施。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有机肥替代项目,2020年化肥使用量比2014年下降26.22%,连续五年实现负增长。农药使用量与基期值(2012-2014年三年平均值)相比,减幅达30.8%。四是推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五化”利用率达92.5%,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工作全面推开。

(四)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工程,提升科技对农业增产增效贡献率。一是加快“四新”推广。连续3年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推广保持300个以上,应用面积占种植面积90%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一直走在全省前列。二是创设农业首席专家工作室。全市建立了50个农业行业首席专家工作室,集聚了近500位省内外知名农业专家、教授,实现“业内精准指导、田头示范培训、技术有人负责”。三是实施种业工程。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建设现代种业基地,强化种业科技支撑,加快优良品种引进示范、推广步伐,整合优质资源,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全市持证种业企业123家、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8家。全市种子企业销售收入38.7亿元,占全省60%、全国6.5%。四是推进生产全程机械化。在全省率先建成农机社会化服务平台,推进农作物全面全程机械化。建成全国全程农机化示范县2个。2020年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3.84%,分别高于全国10个百分点、全省3个百分点。五是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制改革。落实基层农技推广体制改革部署,建立公益性推广与经营性服务融合发展机制,推行农技人员“1+2+5”包村包贫困户包示范点的机制,全市村村受益,从事种养业贫困户全部受益。

(五)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示范工程,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变革。一是构筑智慧农业新平台。探索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巢湖农业信息网,建设了智慧农机服务平台、智慧渔业、两区划定等应用平台,正在规划建设合肥龙虾电商销售平台和食用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信息追溯管理平台。二是建设智慧农业谷。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签订“智慧农业谷”战略合作协议,规划建设智慧农业创新研究院、智慧农业装备与技术产业园、环巢湖智慧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打造合肥市农业科技创新高地。三是推进数字农业建设。全市应用农业物联网农业企业超200家,3家单位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32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农业物联网示范点。四是拓展“互联网+”销售渠道。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创新网络销售新模式,支持网络直销、网上订货等数字化业务。推广应用“云直播”“云消费”“云体验”等数字化应用场景。2020年全市农村产品网络销售额101.73亿元。

(六)实施农业改革深入推进工程,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一是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截至2021年5月,全市实施农村“三变”改革的村居1190个,培育承接各类经营主体1148个,农户累计入股分红973.8万元。二是深入开展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完成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实现了“确实权、颁铁证”。进一步完善了市、县、乡、村四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健全风险保证金和租金预付制度。三是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组建村居(股份)经济合作社1505个,2020年底全市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经济强村数318个,占比为26.88%;空白村、薄弱村全部消除。四是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2020年底,全市国有六大行设立乡镇网点30多处,县域涉农贷款余额1150亿元。四县一市均设立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2020年新增融资担保余额323亿元。构建“保险+三农服务”体系,2020年提供各类政策性农业保险达60亿元,去年特大涝灾赔付2.5亿元。

二、问题与不足

巢湖农业信息网_咸阳市农业信息官网_中化农业巢湖有限公司  第3张

(一)发展机制不健全。都市现代农业规划体系不健全,定位不够清晰、布局不够合理;对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目标和任务不明确,对推动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不深。

(二)多重功能开发不够。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主要体现在休闲体验方面,对改善城市环境、增强碳汇功能、增加就业机会、传承农耕文化、发展社会公益等研究开发不够,知名品牌和龙头带动企业较少。

(三)农业要素保障不足。金融支农的政策性服务体系不健全,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的动力较弱。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不够,引导撬动作用发挥不够明显。

(四)专业人才缺乏。由于农业产出效益不高,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既懂农业又懂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不足,留住更难,农业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三、目标与措施

目标思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精神,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重点区域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劳动变活动、农品变商品、农房变客房,加快生产、生活、生态、生意“四生”融合,加大科技创新引领支撑力度,加速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提升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努力把合肥打造成全国都市现代农业、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主要措施:

(一)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优势,提优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布局。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将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作为我市“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重要组成部分,坚持都市现代农业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在环城休闲农业区、环湖生态农业区、环机场高效农业区和沿岭旱作农业区、沿山果茶农业带、沿路设施农业带、沿河绿色农业带等“三环四沿”空间布局基础上,依托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推出一批“环湖”生态涵养、“近城”三产融合、“岭上”高效精品、“多极”区域特色的都市现代农业重大工程和重要项目,加快形成“体现区域优势、符合都市需求、融入现代要素、业态功能多样”的发展格局,带动全市农业产业全面升级,农村发展全面进步,农民生活全面富裕。

(二)坚持农产品优质供给,提升都市现代农业服务功能。明确粮食产能目标和自给率目标,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保障粮食生产能力,切实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发挥绿色生态农产品主产区独特优势,聚焦“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和基地示范创建,加快主体培育、品牌打造、园区建设,由点串线、聚线成面、连面成块推进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围绕保供给数量、保质量安全、保民生底线,稳定市场供应价格“三保一稳”目标。完善合肥都市圈及周边生猪主产市的产销对接、协同供应机制,深化与55个县(市)蔬菜生产基地共建合作,增强和改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等产品综合保障、均衡供给和季节调剂能力,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美好生活需求。“十四五”期间,全市保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80万亩以上,产量300万吨左右;蔬菜保有量不少于25万亩,生猪年产20万吨以上;面向长三角优质农产品年销售额保持10%左右增幅。

(三)突出绿色发展主基调,提级都市现代农业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坚决打赢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全域断面水质巩固提升、城乡垃圾分类处理和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最大程度发挥都市现代农业在防洪排涝、生态保育、水土保持、空气净化等方面绿色涵养作用。集成配套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能、节药等实用技术巢湖农业信息网,促进农业清洁生产,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畜禽粪便、农膜、秸秆基本资源化利用,不断提升农业生态安全水平。实施巢湖主体、滩涂及各通湖河流水域全面禁捕退捕和蓝藻水华生物、物理防治,健全环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体系,力争环巢湖一级保护区范围内化肥农药2021年实现“零增长”、2022年实现“零使用”,2023年建成优质生态“品牌粮”生产核心区20万亩以上,全面提升农业对巢湖流域自然环境的改良能力,打造生态农业巢湖“名片”。

巢湖农业信息网_咸阳市农业信息官网_中化农业巢湖有限公司  第4张

(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提速都市现代农业转型。大力发展休闲农业,重点打造10条乡村振兴精品线,形成“生态文明到肥东”、“赏花悦木到肥西”、“休闲采摘到长丰”、“乡村旅游到庐江”、“湖光山色到巢湖”、“多彩多姿看环城”,为城乡居民提供多样化休闲需求。加快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五个一批”工程,引进扶持一批知名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发一批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强化7个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产业协同能力,赋能县域“小、精、特”农业成长壮大。到“十四五”末,建成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60个以上,农产品在地加工转化率达60%以上。加快我市国家级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的建设,构建长三角快捷高效的3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深入挖掘江淮区域特色、乡土文化特征、农耕文明特点,催生更多的分享农业、定制农业、体验农业、阳台农业等新型业态。推进环巢湖国家级旅游休闲区建设,加快改造升级一批“农”“湖”相依、“水”“村”融合的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形成乡村农旅4000万人次以上的年接待能力,销售收入超过60亿元。

(五)加快技术创新引领,提振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科技实力。借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优势,加快建设长丰“智慧农业谷”,争创庐江县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推升农业首席专家工作室运转水平,在有条件的行业实施“科技领跑”计划。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鼓励电子商务企业、农业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参与标准制定。落实国家数字乡村发展战略,加快长丰县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建设,加快物联网、地理信息、智能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养殖等生产管理、质量安全监控等方面的实际运用,让农业科技创新成为变革传统生产方式和农村生活消费模式的新引擎。到“十四五”末,规模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超过2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全市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达到55%以上。

(六)健全多方位合作机制,提高都市现代农业对外开放水平。顺应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健全农业对外开放联席会议制度,遴选储备一批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引进一批境外大集团、大企业、大公司和大项目入驻我市发展“总部经济”。发挥合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区位优势,通过“中欧班列”、高端展会、跨境电商等方式,拓展与27个友好城市的农业合作空间,推进园艺、水产、种业等农业龙头企业和特色农产品“走出去”,多种形式建立境外合作基地和对接平台,打通农业对外开放合作的新路径。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引入国外特色农业30多个新品种成功经验,加强种业国际合作,建设智能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优势种业研发基地,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提高优良品种自主研发能力和产业化水平,重点支持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级新品种培育,构建以“育繁推”一体化企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再创合肥现代种业雄风。

(七)联动乡村发展增长点,提增都市现代农业综合效益。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持续扩大全市经济强村比重,增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对都市现代农业的承载力和响应力。畅通城乡资源要素流通渠道,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连片流转,多种形式发展富民乡村产业。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各地成长性好、递补性强的龙头企业牵头建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立更加稳定、包容、灵活的“飞地”互促架构和“多维”合作机制。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推动农民在“家门口”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十四五”期间,保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八)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保障,推动都市现代农业持续发展。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强化协调配合,健全适应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工作机制,改进评价机制,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地。建立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的意见。建立财政保障机制,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强化市县两级乡村振兴产业投资基金撬动能力,不断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设计和资金投入的精准性、稳定性、实效性。建立土地保障机制,坚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完善乡村产业发展用地管理,用活用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村住房,探索“点状供地”等分类灵活供地办法,满足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用地需要。强化科技人才支撑保障,引进一批科技人员和社会资本下乡创业,鼓励一批农民工、大学生和退役军人返乡创业,发掘一批“田秀才”“土专家”和“能工巧匠”在乡创业,不断注入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活力因子。

巢湖农业信息网_咸阳市农业信息官网_中化农业巢湖有限公司  第5张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加强调研,统筹谋划,全面提升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努力把合肥打造成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乡村振兴典范区、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再次感谢您对“三农”工作的关心,欢迎今后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办复类别:B类

联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合肥市农业农村局

2021年6月10日

抄送: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市政府办公室议案提案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