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库 > 正文

肉兔多繁快育新技术 快手粉业务网站

客服   肉兔多繁快育新技术 快手粉业务网站  第1张 拼多多砍价dy抖音ks快手 自助商城点击进入

半岭村,位于柘荣县英山乡西南部,北与何家山、英山村相邻,南与李家山村相连,东与田头洋村、凤洋村接壤,西与福安上白石沙坑村交界。清朝时期属福宁府柘洋上里。1934 年属霞鼎泰县苏维埃政府田头洋区苏维埃政府半岭村苏维埃政府。1936-1940年属英窦坑(后改称英坪、康平)乡的英窦坑保。1944年属英山保。1950年属英山乡管辖。1958年属英山人民公社半岭大队。1984年10月恢复称半岭村。这里绿树环绕,古道穿林,环境优美,原为浙江泰顺往福安重要通道,有“鸡鸣二省三县晓,半岭半山半天下”之称,是国家级生态村。

半岭村 彭丽华 摄

半岭村绝大部分村民来自同一个林姓家族。自明朝中叶林氏先祖迁入半岭以来,至今已历500余年。世事沧桑,逝者如斯,千古人物故事,多已湮灭无闻,难以稽考。今笔者受原宁德市行政服务中心主任、市委下派半岭村担任乡村振兴指导员的李步舒先生之托,遍览半岭《林氏宗谱》,多方搜集资料,将半岭古来世事人物整理成篇,不揣谫陋,以供进一步研究参考。

道见天开 难中济贫

南宋时期林氏先祖已经从福安不老洋迁居到了利家山(今称李家山),半岭林氏就是从利家山分迁来的。宋元以前,半岭地方本来属于利家山的地域范畴,尚无人居住,大部分为茂密的原始森林,缓坡平畴间或有几垄耕休不定的肥沃梯田,是农耕生产的好地方。这时期半岭是一块未开发的处女地,正静待林氏家族的到来。

谱载,1244年(宋淳祐四年)半岭林氏先祖林文松自福安上白石七都不老洋村迁居利家山的芦苏崎。文松“勤俭持家,规模宏远”,生有四个儿子,分别是六一、六二、六四、六五。其中,少子六五公名良进“一日道行,洞然见天门开。后掘地得银,兴家立业,架屋东湾,置买朝山并四围山场。”这样林良进就从利家山分支东湾居住。到了元朝末年,林良进的长孙女名叫“志德”,嫁给柘洋原任江西省参政袁天禄,《袁氏宗谱》记载,袁天禄的第五房太太为林氏夫人,但未生子。至今林氏夫人的墓还在下村白岩亭边的山上。墓碑镌着:字样。

半岭林氏宗祠 林龙绍 摄

在明朝276年的时间里,前一百多年半岭还是无人定居,林木参天,流水淙淙,梯田叠垄而上,古道纵贯其中,野兽时常出没,百鸟聚而争鸣。这时在利家山定居的半岭林氏先祖正全力聚积着向外开拓发展的力量。

在利家山,半岭林氏始祖林煜的祖父林沔是个踏实善良而能干的人,在1410年(永乐八年)他的房子惨遭回禄,烧成一片废墟。经过一番努力后肉兔多繁快育新技术,他重新架造了新的房屋,并且还“遗田十石,赈济贫乏”,帮助穷人。面对灾难,林沔自己奋起重建家园,面对贫困,他救济施舍别人。迁居利家山以来,林沔还是第一个重视家族谱系传承的人。1464年(明成化十年)林沔于利家山主持修订林氏宗谱,这还是这个家族第一次修谱。可惜此谱今已失传。

寻牛得地 开基半岭

1515年(明正德十年)林沔的孙子林煜(杰五公)从利家山分居迁来半岭村。传说,那是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林煜的耕牛走失了,众人在利家山周边到处都找不到。后来在白雪皑皑的山野里发现只有今天半岭村中心众厅的位置一点积雪都没有,而这头失踪多时的耕牛就半卧在这儿嘴里不停地反刍着。林煜猛地受到启发:这是一处藏风纳气的风水宝地。于是筑屋构房,开荒垦种,繁衍子孙,开辟了半岭发展的新天地。林煜成为半岭林氏的第一世祖。入迁以来,林姓族人订立族规家训,尊祖敬宗,勤耕力作,崇尚节俭,实行家族式管理,不断发展壮大,不仅成为半岭村人口最多的姓氏,也成为柘荣林氏所属19个祠派之一。可以说半岭林氏家族的发家史就是半岭村的发展史。据宗谱记载到明万历年间,林煜的第四个孙子林宪三(正名不详)外出从军,随军移居福泉军所,任正六品百户,具体史事不详。

林龙绍 摄

盛世勤耕 渐成旺族

清朝时期,是半岭村大发展的时期。这期间,清朝出现了长达134年的“康雍乾”盛世,国力强盛,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迅速增加。1740年 (乾隆六年)全国人口突破1亿,1790年 (乾隆五十七年)突破3亿,到1834年(道光十四年)全国人口突破4亿,占世界人口40%还多,奠定了中国人口大国的基础。半岭村在清代李拔《福宁府志》中就有了记载,半岭属“柘洋上里三十都”,当时人口也得到大发展。至道光年间,仅林启麒一人派下的开字辈和国字辈的男孙就有67人,女孙43人,总人口达130多人。在这背景下,荒地得到大量开垦,耕地面积日益扩大,与闽浙周边各地交往交流不断加强,社会经济文化各项事业都有了明显改善。半岭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半岭村民安居乐业,“谨愿自守,有俭朴之风,无嫱游之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有一首诗《半岭春图》形象地描绘了村民当时的生产生活情况:“皓月坠林鸡唱韵,荷锄踏雪下耕犁;清幽古道行踪早,晚伴霞飞落日迟。”勤劳的半岭人民在这块土地上,不断披荆斩棘,辛勤耕作,繁衍生息,用双手和汗水,描绘出半岭村一幅幅美好的生活图景。

肉兔多繁快育新技术 快手粉业务网站  第2张

1666年(康熙五年)9月24日半岭林氏第一个有具体生卒时间记载的先祖林毓笙(1666—1736)诞生。此后林氏谱系有了详略不一的人物生卒时间记载。这是清朝雍正时期开始实行“摊丁入亩”制度后,国民人生束缚得以解放的历史事实在宗谱记载上的反映。

随着人口的发展,狭小的半岭村出现了耕地不足,住房拥挤,邻里纠纷不断等问题。于是一些林氏族人就开始向周边外村发展。1678年(康熙十七年)林朝耿携子士康(1716年生)迁泰顺张宅下塘仔肉兔多繁快育新技术,续迁下东溪后圳发展。乾嘉期间,半岭林氏十三世裔孙林朝璞分居洪坑山(里)底,朝勤分居泰顺七都二东溪。十六世裔孙启龙迁泰顺占洋、启凤迁福鼎桐山。十七世裔孙林光桐、林光顺迁官山岗,十八世裔孙林开富迁茶园东溪。这些林姓后裔的外迁,缓解了半岭村民的生存压力,也促进了当地的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后来的到二十世纪一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分别有魏姓、郭姓人家迁入半岭,与林姓村人一起生产生活,共同开发半岭,成为半岭村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半岭村一瞥 林龙绍 摄

明清以来,半岭人务本力农,勤耕致富,风俗淳朴,安居乐业。科名虽寂寂无闻,人才却蒸蒸日盛。到乾嘉年间,半岭就出现了几个远近较有影响的人物。

乾隆五年出生的林启麒(1740—1819),字正麟,被称为“麒麟公”。生子光耀、光诲、光廷、光辉、光彩,子孙众多,富甲一方。道光二十年林大成修谱有赞:“公温柔敦厚,克俭克勤,家室和平,兰桂芬芳,亲朋咸熏,其德里闬,不闻闲言。果应盛世遗怀,诚为一乡善士。”

林启麒弟弟林启富(1744—1815),字正豪,人称“告状王”,十岁时只身前往县衙控告财主欺人,当堂为母亲何氏鸣冤,智救母亲出县衙,远近传为佳话。道光二十年林大成修谱也有赞:“公僻处乡隅,好义贤直,持家安常,型下迪吉,惟孝友于雁行鹄立,临事不苟,经权秉实,倡修家乘,皆翁之力。”

还有一个就是林光辉(1792—1884),字自腾,清光绪御赐金匾书“百岁遐龄”,加封圣旨两封,恩荣八品顶戴。至于林光辉具体有何功于当时国家,目前尚不可知。光辉的弟弟林光彩生于1796年,字自焕,是启麒最小的儿子。至今村民中还有几个关于林光彩为富不仁、三代绝嗣的传说故事,成为村人对后代道德教育的反面教材。

尊崇传统 接续公益

随着村中人口的增加,公共事务不断增多,族人经常聚到村中心的祖屋,这时是槐五公林朝爵(林毓笙之父)家的房屋议事。1736年(乾隆元年)8月这两间房屋惨遭回禄,林毓笙也死了,虽然随后再建了新屋,但1807年(嘉庆十二年)12月16日整个房屋再次失火,把这个约定俗成的议事点烧成一片废墟。几十年过去了,人口更多,公事更繁了,村里迫切需要一个平时集中议事的公共场所。这样直到1829年(道光九年)在耆老林光辉的倡导下,通族公议,捐钱在原槐五公住的两间祖屋旧址建起公共议事点——众厅一座。1995年又毁于大火。2015年在原地重建了现在的众厅,为一层钢砖结构,占地约80平方米。

康乾期间,林氏先祖为解决村人“舂米难”问题,而在半岭东边门楼兜,构建设置了脚踏米碓基房四间,利用杠杆原理制成脚踏的“米碓”,通过人力踏木碓捣谷为米,俗称“碓米”。一般古代南方碓米多用水碓,较为省力,因半岭水力资源不足,因而用人力。这样半岭的碓房还是费时费力,不久废弃不用,所以古代半岭村民主要还是用舂臼舂米。

半岭林氏十分注重宗族文化传承。谱有载,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9月林光辉率众在村中建造林氏祖祠一座,坐西朝东。分东房半岭、西房泰顺东溪。该祠青砖土木结构,占地一亩有余,内设戏台。据半岭父老所说,堂内有光绪御赐金匾一块,恩荣加封圣旨两封,“进士”、“文魁”各一块,“贡元”二块,鎏金龙牌37块。解放后为办学校,拆改林氏宗祠,文革中相关文物被毁。2016年翻新重建,现有建筑面积共680平方米。

林沔修谱三百年后的清乾隆二十三年开始,林氏家族都坚持“推本追源,递加修谱”。分别在1758 年(乾隆二十三年)、1764年 (乾隆二十九年)、1790年 (乾隆五十五年)、1803年(嘉庆八年)、1840年(道光二十年)、1873年 (清同治十二年)、1887 年(清光绪十三年)、1909年 (清宣统元年)、1931 年(民国二十年)、1980年、2016年进行十二次修谱。其中1840年沙源境例授修职郎、候补儒学司训、岁贡生林枝一修辑半岭《林氏宗谱》,杨开元协修兼校对。这次所修谱也是现存半岭林氏宗谱中年代最久远的一本。正如该谱编者在谱序结尾所言,谱中“革去浇薄之俗,惇崇淳厚之风。型仁讲让,道德一而风俗同。佇见衣冠文物之盛,偕年世以俱永。”本谱在半岭村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之前所修谱牒早已灭失的情况下,此谱保存了大量的原始资料,为后世半岭林氏历次修谱提供了主要参照。实为传族之宝,应慎而珍藏之。

刘寿福 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古代半岭人生态保护意识十分强烈。在清代半岭《林氏宗谱》中,就有《重荫树》这一篇,将环境保护作为专门一项宗规内容列入宗谱,这是一般姓氏的宗谱中所没有的。如1873年半岭《林氏宗谱》载“各山树木,祖宗手泽,所存原以护卫风水也。任意砍伐,根株殆尽,殊非克肖子孙。斧斤以时不可胜用。日以暄之,雨以润之,发荣滋长,留录成林,郁郁葱葱,蔚然一族巨观。”要求子孙后辈,保护树木,使之“畅茂条达,佳气郁然”,守护半岭一方风水,造福子孙后代。

此外,当时半岭人还广泛种植油茶,油茶产业成为半岭人重要的收入来源。为此村里还修建了油茶加工厂——油坊,后废。

探索奉献 筑梦未来

肉兔多繁快育新技术 快手粉业务网站  第3张

半岭地处闽浙“两省三县”交界,在福安通往泰顺的古道上。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半岭成为红军经常活动的据点,许多半岭群众受革命思想的影响,积极参加农会、反“围剿”、“五抗”等各种革命斗争。1933年半岭人民的优秀儿子林加炳(1890-1935)参加革命,历任福安县潭头村红带连班长、红军游击队班长,参加福寿边区地土地革命斗争和闽东苏区反“围剿”游击战。1935年在楮坪乡湖头村开展革命活动时被敌捕杀,壮烈牺牲,其革命事迹载入《柘荣人民革命史》。还有林兴暖(1918年生)、林家爵(1921年)出征抗日未归。林兴俪(1931年生)参加革命工作被杀害。

古道 林龙绍 摄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土地改革,半岭贫下中农分得了土地。1958年实行“一平二调”,“吃食堂”,毁绿造田、统种、统收,推行“一大二公”“大炼钢铁”,开展群众运动。文化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贫下中农掌权,批斗“地富反坏”,半岭村经济文化也经历了浩劫,发展遭受严重挫折。文化革命后期,有一批十多人的知识青年响应毛泽东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上山下乡”来到了半岭,住在村里大路下的房子里,与贫下中农同生产,同劳动。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拨乱反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生产责任制,分田到户,允许以工补农,发展个体经济,使一部分人先富越来,半岭村也出现一批致富能手、“万元户”。1992年村支部书记林进旺、村长林云光发动群众克服重重困难,自愿投工投劳修建半岭至凤洋的进村公路,打通与外界的通道。半岭村社会经济面貌得到改善,重现生机。

1997年以来,由林进旺、林自发先后任党支部书记,林强、林顺荣、林兴木先后任村主任,兴建二座茶叶初制厂,6口沼气池,建设造福工程,实行人居环境整治,完成污水管网建设及厅堂硬化、改水改厕改圈改厨,实现垃圾日产日销,重建村委楼,成立广播站,开设村活动室、快递站,2008年半岭村被列为福建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村建设示范联系点”。2017年投入1200万元建成半岭到英山5.17公里宽敞的公路。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半岭村鼓励村贤返村创业,发挥半岭村特有的森林资源和地理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推动半岭村传统农耕经济与现代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2016年村贤林凤兰返村流转土地500亩,采用劳动力入股方式,创办奇岚山猕猴桃标准化基地,种植猕猴桃、黑木耳、灵芝等林下经济作物,打造特色民宿,形成了水果种植、林下经济、乡村旅游为一体的半岭村产业发展格局。

刘寿福 摄

目前,半岭村村容整洁、村民勤劳、村风文明,全村下辖4个自然村(半岭、老富弯、长洋、雷米丘), 9个村民小组,196户858人。村民收入以茶叶、药材(太子参、白术)种植为主,以养殖业(肉兔)为辅,2019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达 16000元。

肉兔多繁快育新技术 快手粉业务网站  第4张

2020年6月原宁德市行政服务中心主任李步舒同志响应市委号召下派担任半岭村乡村振兴指导员,创思路、绘蓝图、聚人才、引资金、促发展,村务工作风生水起,村容村貌大为改观,半岭村更加生机盎然,充满希望。

本文参考:

①清道光二十年、同治十二年、光绪十三年、宣统元年、民国二十年、1980年所修半岭《林氏宗谱》各谱本。

②清乾隆二十七年李拔修《福宁府志》

③柘荣《袁氏宗谱》

④《柘荣人民革命史》,中共柘荣党史研究室编

⑤2020年6月10日《柘荣今报》载《英山半岭:党建引领铺就

美丽新农村画卷》(杨洋、郑婷婷、郑颖)

⑥《半岭林氏宗祠概况》(林顺荣)

⑦口述:林龙绍 林自发 林顺荣 林云光 林长盛等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