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库 > 正文

快手秒播放量网站平台 -低价快手双击免费网站 - 白子宸dy业务网站

客服   快手秒播放量网站平台 -低价快手双击免费网站 - 白子宸dy业务网站  第1张 拼多多砍价dy抖音ks快手 自助商城点击进入

点评:身为全国的首席专家,廖西元为我国水稻科研、技术推广和我国粮食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以农民为本,深入基层,努力做到知农情、解农辛;他力争使示范推广的技术让农民看得见、问得着、学得会、用得好,实现农业科技与农民的零距离接触。

廖西元作为农业部四大作物科技提升行动水稻项目首席专家、农业部水稻专家指导组组长、农业部科技入户工程专家组成员,在农业部科教司和种植业司的直接领导下,在各省、县农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水稻研究所廖西元研究员组织300余名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人员在8省10县开展水稻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提升行动项目,示范推广了10个品种、10项技术,项目促进了广大农民增产增收,提升了水稻综合生产能力,锻炼和提升了科技人员服务农民的意识和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率农业部水稻专家指导组成员,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掌握水稻生产动态,形成专题报告,提出了今后几年水稻生产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指导全国水稻生产,为农业主管部门生产管理献计献策,为我国水稻科研、技术推广和我国粮食生产作出一份贡献。

一、以农民为本、深入基层,努力做到知农情、解农辛、兴农业、为农民

在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的直接组织下,廖西元研究员作为水稻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提升行动项目首席专家,在项目制定方案之初,就提出了“专业人员直接到户、科技成果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位”的实施指导思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在廖西元研究员亲自组织指导下,项目组设计了三套调查问卷(分别对农业行政人员;对农技人员;对农民),通过对8省10县50个乡镇的100位农业行政人员(每县10人)、250位农技人员(每县25人)和1000位农民(每县100人)的问卷调查,了解农民科技种稻现状和科技需求,了解农业科技推广现状和问题。在项目验收时,要求各实施区域必须调查农户是否真正有农业技术员在为他们服务、是否确实增产增收了。要求对核心示范区调查不能少于10户,大面积调查不能少于30户。把对农户的回访调查作为项目验收的主要内容,以农民对项目实施是否满意作为成功的主要标准。

项目分布广,南起四川,北至黑龙江,廖西元研究员走遍了项目区全部8省10县,每个实施区至少去两次,多的省县他在一年中去了3次以上,他深入农村田头,走访农户家中,他工作充满激情,对农民充满感情。他不仅要求专家助理、各实施点科技人员和农技推广人员广泛开展农民调查,自己也深入到农村田头和农户家中,每到一处都要亲自走访农户,今年他深入农村达150天以上,走访了几百户以上农户,对水稻生产问题有了新的了解,对农民科技需求有了新的认识。

作为农业部水稻专家指导组组长,一年中多次组织专家组巡回考察水稻生产情况,及时掌握生产动态,通过考察交流,准确了解到各地的水稻生产情况。专家组先后形成了5份意见:“南方早稻苗情分析及中后期管理意见”、“南方(湘、鄂、赣、皖四省)水稻生产情况考察”、“南方中稻生产田间管理意见”、“北方一季稻生产管理意见”、“南方双季晚稻生产田间管理意见”报送部、省等有关部门,并分别在《农民日报》刊登或在“农业信息网”发布,其对指导水稻生产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并取得良好效果和影响。专家组还提出了水稻50个主推品种和10项主推技术,并对每个品种的特征特性、栽培要点和适应范围以及每项技术的关键点和适用范围逐一进行介绍,为农民今后水稻生产起到很好的引导和指导作用。

二、工作扎实,注重实效,努力使示范推广的技术让农民看得见、问得着、学得会、用得好

从项目选点到项目实施,到项目总结验收,他多次带领专家组成员到实施区,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直接到乡镇向农民讲课,到田间向农民传技,工作贴近农民。他要求各实施点有一张明白纸,一张挂图,一块黑板报,他的这种要求是具体的,实在的,而不是只要有一张纸、一张图就可以了。将水稻优质高产高效栽培过程,和一年四季生产事项,用通俗易懂的形式,打印到一纸上,发到农民手中农业技术推广调查报告,有的实施点第一次做的不够通俗实用,他就要求区域首席专家重新设计,重新做。他要求一个村有一块黑板报,根据当地农时和水稻生长季节,将一些重要的田间管理技术,尤其是病虫害预测预报等写在黑板报上,方便农民看、方便农民学、方便农民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他始终要求各地坚持“五到户”:

科技人员蹲点到户。派技术员常年蹲在点上,工作在农户家和田间地头,专家串户和农民面对面接触,了解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产能力,掌握农民的科技水平和应用能力。深入田间亲手示范指导各项技术及时组织农民召开各种座谈会,针对生产中遇到问题及时研究对策和采取相应措施。

科技培训深入到户。广泛开展了集中授课、发放资料、现场观摩、新闻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与宣传活动,村头黑板报、运用农村“大喇叭”、科技“大篷车”及广播电视等手段,把高产优质高效水稻新技术送进千家万户,送到田头地块。高密度、全方位的技术推广与服务,较好保证了技术应用效果。

技术明白纸发放到户。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生产实际,将水稻优质高产高效栽培过程,和一年四季生产事项,用通俗易懂的形式,打印到一张纸上,发到农民手中,在宏观及关键环节上指导农民正确生产。

肥料农药物化服务到户。今年采取了测土配方施肥。有针对性的提出用肥、用药数量和种类,并将肥料农药直接送到农户。

企业参与合同收购到户。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取科技为企业和农民服务相结合的方法,根据龙头企业需要良种,需要名牌、需要科技、需要农民、需要基地的特点,技术部门与龙头企业签定为企业服务协议。技术部门帮助企业选农户,选基地,供应繁育优质原种,培训和指导农民生产出高标准的优质稻谷,促进企业做强做大。

三、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实现农业科技与农民的零距离接触

通过提升行动,采用项目支持方式,把各种现有的资源整合、盘活应用于目标的实现。构建了“国家首席专家----省首席专家----县级技术负责人----包户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的技术工作服务网络,使科研人员向生产示范区集中,基层推广人员中愿意干事能够干事的同志向示范户靠拢。项目实施中,广大农民普遍反映说:“技术人员到村头、田头勤了,村头小黑板农情信息更换快了,明白纸等技术小资料发得多了,田间管理措施有人问了,我们与技术人员的接触交流多了,对技术人员的感情也深了”。为解决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和技术扩散“最后一道坎”的问题,为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入户率和覆盖率,提供了一个技术推广“直通车”。

各地都十分强调选派业务水平高的科技工作者深入到水稻生产的第一线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技术示范,每个实施县有不少于3人在农村蹲点。还有类似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孙维忠同志这样著名水稻专家,在农户家吃住长达150天多,为关键技术落实到实处,经常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农户家中和田间地头实地指导,并以举办炕头班的形式,宣传推广稀植栽培、育苗防寒、防冻以及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项目使得“科技人员住进农民家里、科研成果步入农民田里、丰收粮食装入农民仓里、感激之情发自农民心里”

四、新品种和新技术示范推广,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在各级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300余位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技术示范、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从220.8万亩水稻亩产量增加均在30公斤以上;各地通过省肥、省药、省水,每亩节约成本在20元以上,因此每亩节本增效80元以上。本项目为农民增加效益超过16000万元。

超级稻“沈农265”及无纺布育苗栽培技术在铁岭县和开原市两个水田主产区推广面积10.63万亩,覆盖凡河、腰堡、新台子、双井子等乡(镇),测产的结果亩产超过600公斤,增产幅度超过10%,而且大幅度降低了秧田管理用工,降低了劳动强度。

超级稻“沈农265”晚育晚插节水栽培技术在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平安镇、新兴镇、清水乡、前进乡、圈河乡、王家乡、荣兴乡等推广200065亩,亩产超过600公斤,增产幅度超过10%。同时,由于育苗、插秧晚20天左右,每亩节水150立方米以上,还明显降低了育苗成本

优质粳稻“五优稻1号”及旱育稀植手插大苗高产栽培技术在五常市民乐乡、安家镇、五常镇和龙凤山乡推广24.3539万亩,经验收专家抽样实测与大面积考察评估,平均亩产548.9公斤,较下达任务亩产522.9公斤增产5.0%,较五常市2001-2003年全市平均亩产498公斤增产10.2%,亩增产稻谷50.9公斤,农民亩增效76.3元。

高档优质稻“中健2号”、“湘晚籼13号”及无公害栽培技术在常德市鼎城区在蒿子港、中河口、十美堂、石公桥、草坪、石门桥等30个乡镇推广21.5万亩,平均亩产480公斤,比非辐射区的445公斤亩半35公斤,增产7.9%。按金健米业的合同价中、一季稻2.00元/公斤计算,增加效益为93.5元/亩。

高产优质杂交稻“中九优288”及高产优质综合配套栽培技术在浠水县九个乡镇种植21.69万亩,通过专家多点调查和30典型农户的测产分析,平均亩产506公斤,比同类型品种金优928增产37公斤,增7.9%,仅增产一项平均每亩增收55.5元。

高产优质杂交稻“丰优香占”及肥床旱育和合理稀植技术在宝应县山阳、安宜、范水、泾河、小官庄、黄塍、柳堡等7个乡镇的70个行政村落实了21.3万亩“丰优香占”、“华优广抗占”和“南粳41”等新品种,据抽样调查,丰优香占大面积平均亩产635.2公斤,比去年平均每亩增产56.2公斤,按去年同比价格每亩增收75.9元;南粳41平均亩产654.8公斤,比去年平均每亩增产83.3公斤,按去年同比价格每亩增收105.0元。

高产优质杂交稻“丰两优1号”及“稀、长、大”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在天长市便益、杨村、桥湾、龙集等28个乡镇示范推广面积共25万亩,其中丰两优1号16.4万亩,两优培九4.4万亩,D优527共1.9万亩。经各试点测产,平均亩产613.8公斤,比非项目区同类品种平均亩产578.5公斤,增产6.1%。

优质稻赣晚籼30号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在永修县的虬津、探洒、白槎、柘林、九合等14个乡镇推广20万亩,比上年增产8.62%,亩增产32.75公斤,采用稻鸭共栖及防病灭虫示范,减少了1/2的农药使用量,节约了种植成本农业技术推广调查报告,经济效益显著。

优质高产杂交稻“Ⅱ优602”及优质杂交中稻再生稻连作高产高效综合技术在泸县的福集、青龙、天兴、牛滩、得胜、云龙、兆雅、太伏、加明、龙脑桥等10个镇24.3万亩,平均亩产630公斤,比去年增产44公斤,增产7.5%;比今年非项目区中稻平均亩产578公斤亩增产52公斤,增产9.0%。再生稻平均亩产115公斤比去年增产23公斤,增产25.0%;比今年非项目区再生稻平均亩产86公斤,亩增产29公斤,增产33.7 %。项目区平均亩增效益80.90元。

五、全方位、多层次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民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

根据农业部提出的“四个一”培训模式,水稻项目按照“示范片培训要到户,面上培训要到乡镇农技员、村组长和种植大户”的要求,专家重点培训县乡农技干部,县农技骨干重点培训镇村干部和种粮大户,镇村农技干部和蹲点人员培训广大农户。积极整合和充分利用各地科技资源,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以及乡镇农科教中心,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科技培训。

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结合农事季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广播电视讲座与印发资料相结合,上技术课与现场操作培训相结合,热线电话咨询与送科技下乡、村相结合,选择农民急需、生产实用的新技术、新成果对农民朋友进行培训。在生产较集中、规模较大的区域,通过对核心农户采取手把手教、面对面谈的方式,进行重点培训和指导,形成以核心农户为中心的示范片,带动周边农户应用科技。再通过示范片的示范效果和地理位置优势,带动和促进其他乡、村,形成示范农户→周边农户→全村→全乡镇→全县的示范辐射网络,使农业科技应用开花结果。

项目发放各省统一编印的水稻生产技术手册20万册,发放培训卡10万余张,发放明白纸20万份,发放技术资料200万份,发放技术光盘1000余套。各县对乡镇技术员和部分种稻大户集中培训3次以上,培训1500人次以上;各乡镇举办技术培训班5-7期,培训农民35万人次;现场指导、咨询1000次,电视讲座100次以上,热线电话答疑5000人(次)。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和全面、系统培训,使受训农户掌握了相应的技术与信息,科技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